【医案】从湿论治顽固性经行头痛验案3则
患者,女,32岁,2016年2月初诊。经前头痛反复发作6年。患者平时工作较劳累,2010年开始出现经行头痛,每于经前1 d开始出现经前头痛,以两侧痛为主,疼痛发作时伴呕吐,持续1~2 d,患者既往曾多次服中药治疗,症状稍有减轻,但每次月经前就反复发作,后发展为经前及经后1~2 d均头痛。体形偏瘦,面色
白,眼睑稍肿而稍暗,说话偏柔弱,月经量少,色淡,二便常,胃纳一般,查体:血压110/68 mmHg(1 mmHg=0.133 kPa),舌淡暗,苔薄白,脉弱。中医诊断:经行头痛,西医诊断:经行期综合征,辨证气虚致湿,治疗以补气为法,中药予独味黄芪15 g每天泡服,月经干净后1周内每晚服北芪党参浸白酒(药酒)一小杯(20 mL),并嘱患者规律连服3个月,并于每个月月经干净后复诊,复诊时诉3个月月经周期均无头痛,继续追踪病情至今已5个月,患者后2个月已停药,头痛亦无复发。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工作劳累,劳则耗气,导致脾肺气虚,由于肺主通调水道,脾能运化水液,《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脾气虚则影响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形成内湿,湿阻经络,清气不能上升,故致头窍失养而头痛。此类患者四诊特点是面色
白,面目稍浮肿,或眼睑色暗,语音往往有气无力,月经色淡,舌淡胖,脉弱或濡。此类患者的体质状态颇像黄煌所说的肌肉松软、多水多湿,很像一块水豆腐的“黄芪体质”[6]。故治疗以补气去湿为法,中药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等,病例用独味黄芪泡水,意取其可补益脾肺之气,兼利尿之功[7],药味虽少,但疗效显著。因“酒少少饮之能和血行气”(清·汪昂《本草备要》),故服药酒以加强疗效。
患者,女,42岁,2016年3月就诊。主诉:反复经后头痛11年。患者为单位的中层干部,平时事务较多,情绪比较急躁,患者诉2004年足月剖腹产一胎,2005年开始每于经后1~2 d出现剧烈的头痛,疼痛呈游走性发作,时而在前额,时而在两颞侧,每次头痛持续2~3 d,需服芬必得止痛,患者也曾多次服中药治疗,但头痛症状反复难愈,近半年还表现为非经期亦有头痛现象。患者形体中等,面色暗,但稍有油腻感,巩膜稍有混浊,语音洪亮,每次月经血块较多,查体:血压90/60 mmHg,头颅MR无异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经行头痛,西医诊断:经前期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血瘀致湿证,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法,予复方丹参片口服,3次/d,3片/次,不需加服它药,服药第1天,患者诉不断嗳气,嗳气后感觉轻松。嘱患者连服2个月,并于每次月经干净后1周复诊,患者连服药2个月期间,头痛从未发作。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水湿不利,不通则痛故致头痛,《金匮要略》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有因瘀致湿之说[8],此类患者四诊特点是性格急躁,面色暗,但稍显油腻感,双目有神,反应灵敏,话音响亮,月经血块较多,舌暗红苔腻,脉弦滑。因瘀致湿,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法,瘀散湿自去,药物可选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选用了复方丹参片,只有3味中药组成,丹参、三七、冰片,其中丹参微寒,活血化瘀、除烦安神,并有补虚之功,《本草备要》云:“一味丹参散,与四物汤同”;三七活血定痛,并有补虚强壮的作用[7],冰片则开窍清热止痛。患者服药第1天的嗳气反应,是药物起效的反应,体内瘀血有松动之意,故气机流通,通过不断嗳气来排出久郁之滞气。患者服药后头痛消失,虽药味不多,疗效显著。
患者,女,38岁,2016年1月就诊。主诉:反复经前及经期头痛4年。患者从2012年底开始每于经前2 d及经期第1~2天头痛,以双颞为主,连及前额,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需服止痛片,反复1年未缓解,后经朋友介绍而来就诊。患者形体中等,面色青暗无华,每于经前于鼻翼周围有较多色红痤疮,经后痤疮则可消退一半,语音稍弱,月经量中等,有血块,胃纳欠佳,查体:血压100/80 mmHg,舌暗红,苔稍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经行头痛,西医诊断:经前期综合征,中医辨证为湿阻中焦,血行不畅,治疗以祛湿化瘀为法,着重治湿,中药给予佩兰15 g,白蔻仁10 g,荆芥10 g,白芷10 g,川芎10 g,秦艽10 g,泽兰15 g,蒲黄10 g,柴胡10 g,法半夏10 g。经前3 d开始内服,连服7 d,并于月经干净后复诊,第1次复诊患者诉基本不痛,遂于原方基础上加藿香10 g,前胡10 g,继续内服,服法同前,患者后期复诊4次,均无头痛发作。
患者先天禀赋脾胃功能不足,再加上岭南气候的“湿、热、风、雨”,《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故容易出现湿困脾胃之证,湿性黏腻,病程缠绵难愈,湿邪阻遏气机,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此类患者四诊特点是面色青暗,鼻翼周围常有痤疮,月经量少不畅,胃纳欠佳,舌淡暗苔腻脉滑。此为湿阻脾胃,湿邪蕴久化热。鼻头属脾胃(《灵枢·五色》),局部湿邪阻滞,气机不通,血行不畅,故易长痤疮,经来湿浊排泄,故痤疮减少。所以重点是治脾胃之湿,治疗以芳香化湿,行气化瘀为法,药物常用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牛膝、益母草、刘寄奴等。
女性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经前期及月经来潮时,阴血下聚于血海,血海由满而溢,胞宫(子宫)泻而不藏,则全身阴血更显不足,此时容易出现阴阳气血平衡失调;而“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并分布于头面部的前额、两侧、巅顶等不同部位,月经前后由于体质偏颇的原因,就容易出现经期头痛。笔者临床上见到的顽固性经行头痛患者,多为湿邪内阻之证,分别为气虚致湿、血瘀致湿、湿困脾胃,故辨清因果,从因论治,则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罗颂平.中医妇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8-109.
[2] 黎小斌,李丽芸.妇科病效验秘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5.
[3] 夏桂成.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79-281.
[4] 李婷,马大正.马大正老师治疗经行头痛经验介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7):853-855.
[5] 刘巍,周晓艳.通窍活血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13(6):117-119.
[6]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0.
[7]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8] 路志正.中医湿病证治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