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国保--(1.古墓葬)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墓葬
(二)古墓葬(共22处)
57 1.大伊山石棺墓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灌云县
58 2.石棚山石棚
青铜时代 辽宁省盖州市
59 3.虢国墓地
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
60 4.纪山楚墓群
东周 湖北省荆门市
61 5.献县汉墓群
汉 河北省献县
62 6.帽儿山墓地
汉 吉林省吉林市
63 7.汉楚王墓群
汉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64 8.汉梁王墓群
西汉 河南省永城市
65 9.合浦汉墓群
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
66 10.妻江崖墓群
汉 四川省三台县
67 11.曹植墓
三国 山东省东阿县
*************************************
1.大伊山石棺墓
大伊山石棺墓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任庄村大伊山东麓青风岭上,1981年首次发现,1985~1986年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2座,全部采用天然石板镶砌而成。大伊山石棺墓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石棺墓,属青莲岗文化类型。
大伊山石棺墓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由于它处于南北文化交汇区,因而既具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
1995年4月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石棚山石棚
石棚山石棚位于辽宁省盖州市二台子农场石棚村南台地上。东南距许家屯5公里,东北距九寨2.5公里,所以又称它为“许家屯石棚”、“九寨石棚”。清代该石棚曾被当作庙宇利用,故又名“古云寺”。堪称世界之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该石棚是由四块经过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岗岩石板构筑,方向为南偏东4度。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北三面竖立三块石板围成三壁,(南面不存),上顶盖整块大石板,壁内为石板铺底。
1963年辽宁省政府公布该石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将石棚山石棚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3.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面积32.45公顷,墓葬总数在500座以上(含车马坑和祭祀坑)。以早、中、晚三个年代划界,分四个墓葬群。依昭穆制度,其北为国君墓群,南、东西各有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区。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
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有关部门在虢国墓地遗址上建起虢国博物馆和车马坑博物馆,并对游人开放。虢国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纪山楚墓群
纪山楚墓群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西部,整个墓群保护面积50平方公里,涵盖纪山镇的6个村和1个居委会,有尖山、郭家岗、东田家岗、杨家岗、曾家冢、郭店大小薛家洼等24处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无封土堆墓葬不计其数。20世纪末,文物部门在沙洋县纪山区域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画《迎宾·出行图》、“郭店楚简”、战国女尸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墓葬分布最为密集的一处为尖山墓群。该墓群可能为楚王室宗族墓地,其墓地内封土堆不仅规格较大,且排列具有一定规律性。2012年沙洋县投资1461万多元,安装“田野文物防盗墓智能化红外监控系统”,以保护纪山楚墓群。
2002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纪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献县汉墓群
献县汉墓群,是西汉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时期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境内,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陵域多集中在河城街镇和十五级乡,河城街镇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出土有错金铜豹、鎏金铜雀、残鎏金铜马、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2012年,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献县汉墓群进行野外勘测,初步摸清了37座古墓的形制大小、外观及地下墓葬分布等,正式测定了献县汉墓群内的37座古墓为两汉墓,是两汉魏晋时期分封的河间王刘德陵域所在,埋葬了帝、王、侯等数十人。
1996年11月20日,献县汉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6.帽儿山墓地
帽儿山墓地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汉代扶余国都城附近的大型墓地,已知墓葬约4000座,推测墓葬总数应数以万计,这些墓葬是从西汉晚期延续到西晋中期,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墓葬多土坑竖穴,为木椁与青膏泥加封土的汉式墓葬。出土有陶器、漆器、铜器、铁器和丝织品等。有少量岩穴墓和积石墓,后者为高句丽墓葬。墓地出土的马具等具有草原骑马民族的特征,可以看到扶余族与鲜卑、高句丽、东胡系民族的文化交流线索。附近有战国时期和汉代遗迹多处。
1996年,帽儿山墓地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汉楚王墓群
江苏省徐州市和铜山县境内,徐州附近的楚王山、小龟山、东洞山、北洞山、南洞山、卧牛山、驮篮山、狮子山等处。共八处二十余座。是西汉十二代楚王的墓,已发掘或清理的有小龟山、北洞山、东洞山、驮篮山、南洞山和狮子山汉墓等。东洞山汉墓一号墓较大,有七个墓室,面积约200平方米;二号墓规模较小,1982年发现出土鎏金铜器有巨型“赵姬沐盘”、明光宫鼎等。1986年出土有金带钩、透雕玉器,铜、铁器及“楚御府印”等珍贵文物。该墓构造复杂、葬法独特,对研究汉文帝时起依山择陵起源,西汉建筑、采矿、化学保护技术有重要价值。
1954年发现,1995-1996年发掘的狮子山楚王墓是墓群中最大的一座,面积约850平方米,有三个兵俑坑,一个马俑坑,其中一、二号坑内有兵马俑2500个,成四个方阵布列。位于内墓道两侧的三个耳室是迄今发掘的诸汉楚王墓中唯一未被盗扰且保存完好的,出土有一批金银铜铁玉器及150方银、铜官印等珍贵文物,据推测该墓主可能为第三代楚王刘戊。1984年发掘了该墓三座兵马俑陪葬坑中的两座,并在原址建立了徐州兵马俑博物馆。龟山、狮子山两处楚王墓也分别建立了博物馆。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汉楚王墓群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汉梁王墓群
汉梁王墓群,又叫芒砀山汉墓群,位于国家5A级永城芒砀山景区是汉朝梁国刘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共包括13座墓葬,总占地面积约550万平方米。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墓群分布在除芒砀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主要的陵墓有梁孝王陵、王后陵、梁共王陵、僖山汉画像石墓等。其中梁共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汉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俑、精美玉器等众多文物,实属稀世珍品,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汉梁王墓群的发现对研究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的形式、面貌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6年,汉梁王墓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合浦汉墓群
汉代墓葬群位于合浦县廉州镇东南郊望牛岭、风门岭、宝塔山和东北郊堂排一带。大部分保存有高大的土堆。自70年代以来,已发掘400余座。出土文物上万件。墓室分土坑和砖室两种。墓室除放置棺具的主室外,有的还有耳室或侧室。墓道多数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
1971年冬清理的望牛岭1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略呈“干”字形。,最宽处14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和主室等部分。主室长方形,后部中央纵陈漆棺一具,前部及漆棺两旁放置大量铜器和漆器;南耳室存放陶器、陶俑和小量铜器;北耳室埋藏车马器。随葬品有铜器、铁器、陶器、漆器、金饼、金珠和水晶、玛瑙、琉璃、琥珀饰品等共240余件。铜器的品种多,数量大,在随葬品中占主要地位。其中的凤凰灯、提梁壶、长颈壶、三足盘,魁等,都饰以纤细而匀称的细线花纹,在造型、纹饰方面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地方特色。
1996年汉代墓葬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0.郪江崖墓群
郪江崖墓群位于四川省三台县城南45公里的郪江镇。郪江镇先秦时为郭国王城所在地,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此建郪县。王城左带锦水,右邻郭江,东有鼓楼山,西邻天台山。以东汉墓为主。规模上大小不一。
结构上,多室墓均在中轴线上,一般可分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墓内利用山岩凿有台阶、水沟、壁龛,灶案、柜、棺台、床等附属设施。很多墓有圆雕、浮雕、线刻等建筑装饰雕刻和画像装饰雕刻,还有一些墓内有红色涂料彩绘。画像装饰雕刻多在前、中室两壁和门壁上。
1996年,郪江崖墓群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曹植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1951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的文物。为加强对曹植墓园的保护,1998年山东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了修建,建成了现在的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