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导读(十)

55.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字词释义】

(1)蔡文姬:名琰,是蔡邕的女儿。留下《胡笳十八拍》传世。《后汉书·董祀妻传》中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唐李贤太子引刘昭《幼童传》注曰: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2)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

    【译文参考】

东汉末年的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能从琴声分辨出吉凶之兆。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她们这些是女孩子,天资尚且聪慧,你们这些男生更应当自我警惕,好好努力充实自己才是。

【问题讨论】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故事天地】谢道韫-气质高雅的“咏絮才”:

《世说新语》中记载:谢道韫十四岁时,一次冬天家族聚会,碰巧大雪纷飞,谢安一时雅兴大发,问在座的晚辈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的堂哥谢朗抢着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拍案叫绝,没想到他的这位小侄女,竟然可以对出意境这么美的诗,于是大大夸奖她,认为她比喻精妙、文思敏慧。而后世也就以“咏絮才”来称赞有文才的女子。

【阅读感悟】

对联与名言:

祖宗真传克勤克俭;人生正路惟读惟耕。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6.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

【译文参考】

唐朝的刘晏,才七岁就被推举参加神童试,通过后做了正字的官。他虽然年纪很小,却已经做了负责刊正文字、校对典籍的正字官。你们初入学的人,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有作为、肯努力的人,也是像他一样。

【问题讨论】

你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故事天地】天资聪颖的刘晏:

唐玄宗到泰山祭天时,刘晏献上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玄宗看过之后,十分的赞赏,便召见他。玄宗见刘晏年仅七岁,怀疑《东封颂》并非他的手笔。于是命宰相张说(音月)出题考他。张说看了刘晏的试卷后,发现他果真天资聪颖,不愧是神童。玄宗因此封刘晏当“正字”的官,负责刊正文字、校对典籍。

有一次,玄宗对刘晏说:“你是个正字官,到底能正几个字呢?”刘晏一听,即刻跪在地上说:“天下的字我都能正,只有一个朋字,我还不能正。”原来当时朝廷里有许多人结党做坏事,人们称这批为非作歹的人为“朋比为奸”。刘晏所说的不能正“朋”字,就是指这件事。

刘晏年纪虽小,就有这样出色的表现,长大后成就更是非凡,当了唐代的宰相,成为一个爱民如子,负责尽职的好官。

57.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参考】

狗会在晚上替人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这些动物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用心学习,只是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哪还有什么资格当人呢?

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类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动物都不如了吗?

【问题讨论】

(1)每一种身分都有他应尽的本分,身为一个学生,你觉得你应尽的本分是什么呢?

(2)一个人若是没有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时,会造成什么结果?

【故事天地】范公划齑:

宋朝有一位宰相名叫范仲淹,在文学、政治和军事方面都非常有成就。

在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因为家里很穷,只好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长大以后,因为劝告同母异父的弟弟不要随便花钱,被讥笑不是朱家的孩子。知道身世的范仲淹,就告别了母亲,独自进入南都学舍,跟随大学问家戚同文读书。

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过着异常贫苦的生活。从白天到深夜,他一直勤奋读书,从没解过衣服好好睡过一觉。有时书读得困倦了,便用冷水浇头,再继续读书。没有钱买米的时候,他就煮稀饭来吃。等到稀饭凉了,凝在一起的时候,就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又把咸菜切成十几条下饭,就这样填饱肚子。

有一次皇帝的车队经过附近,同学们顾不得看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不急!不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见到了皇帝。

由于范仲淹的刻苦勤学,把四书五经研究得非常透彻,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而且在宋朝仁宗时,当上了宰相。

58.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参考】

一个人在年纪小的时候努力学习,长大后要身体力行,发挥所学。对上可以辅佐君主,为国家效力;对下造福人群,为百姓谋福利。这样不但显扬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荣耀了父母,而且能光耀祖先,福荫后代子孙。

【问题讨论】

(1)“上致君,下泽民。”是不是只有地位高的人才可以做得到?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发挥能力为社会尽一份心力?

(2)一个人行为的好或坏,会对后代子孙产生什么影响?

【故事天地】师旷劝学:

师旷是晋国的盲人乐师。他非常善于辨别音律。《吕氏春秋?长见》中记载:晋平公铸了一只大钟,招来乐工鉴定,都认为音调是准的。唯有师旷说:“音调不准,请重新铸造。”平公说:“所有的乐工皆认为是准的。”师旷说:“后世有知音的,会知道钟的调不准。”后来经卫国的乐师师涓证实,果然钟的调不准。

师旷不仅是一个乐工,他还常向晋平公劝谏,表达自己的治国主张。下面要讲的是《说苑?建本》中记载的师旷劝学的故事。

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已是暮年,太晚了。”师旷说:“那您为何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人臣的随便取笑君王的?”师旷说:“我这个瞎子哪敢取笑国君呢?我听说,年少时好学,好比初升的太阳,阳气充足;壮年时好学,好比正午的阳光,光辉炽热;老年时好学,好比燃烛的光亮。蜡烛的光亮虽不及太阳的光辉,但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些呢?”晋平公听后,称赞师旷“说得好极了!”

59.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参考】

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金银财宝,而我教导子孙们的,是要研读三字经,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努力的学习,一定会有收获,如果只顾着嬉戏玩乐不肯上进,必定没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并且应该努力才是。

【问题讨论】

学习如果不专心的话只是在浪费时间,当你发现自己无法专心时,你都会怎么做?

【故事天地】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小的时候很贪玩,觉得天天在学堂里读书很枯燥,所以常常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有一天,他又逃学了,一个人在外面边走边玩,后来走到了河边,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来回的磨。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笑着说:“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呢!”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杵,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这时老婆婆抬起头来,看着李白说:“是呀!这铁杵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李白听了老太太这一段话,忽然明白了。他想:“读书不就跟磨绣花针一样吗?我为什么不好好的用功呢?”从此以后,他不再逃学了,而且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

历史上凡是重视经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个皇族思想观念都很正确,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此国家非常强盛。

【问题讨论】

历史上凡是重视经典教育的帝王,他的大臣及整个皇族思想观念都很正确,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因此国家非常强盛。

但是从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听到经典里的教诲,觉得自己的做法与教诲相反,就下令停止学习传统经典。之后,大臣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混乱,失去正确的引导,自私自利等邪思乘虚而入,国家由此而衰弱,这就是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后果!正如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尚书甲》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又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根本。

所以我们今天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引导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了解学习的次第,德行的建立一定要从《弟子规》开始。先扎德行的根基,而后再学习四书五经。

(0)

相关推荐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以十足的耐心和毅力下足功夫:铁棒子也能用手工磨成绣花针. 只要有恒心世界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据说少年时代的李白少不更事,不潜心学习耽于游乐.有一天,他走到河边,看见一位老婆 ...

  • 铁杵磨成针——少年李白溪边悟道

    唐代大诗人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瑰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几乎是每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源于李白少年时的故事. 据记载,李白小时候很贪玩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讲述道的作用. 先贴下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往这里投奔 ,投奔这 ...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析

  • 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这一章,以为是极为精彩,极为实用的,也是 老子 辩证 逻辑下 的 另外一番大道理. 先贴下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

    老子在这一章节讲述治理天下的方式,不可蛮干,不可强力为之,强力而为必然导向失败. 先贴下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这一章谈及德,是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含量非常多. 先贴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这一章节,老子讲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仔细想来,很少能够做到,能够做到的人如果没有对应的心性是容易走另外一种极端的,而心性行为合一做到如此所说的,的确是大家,并且难得. ...

  • 道德经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这一章通过天地神谷万物候王的形容,来诠释道的魅力,同时最后以贵贱高下,来告诉应该如何做. 先贴下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