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彬国画山水《高岭出奇峰》
(装饰效果图)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这是唐代李白的诗《江上望皖公山》,陈仕彬先生的这幅作品就是描绘诗中景象——“高岭奇峰”。
《高岭出奇峰 》 90cmX180cm 2019年
笔者认为中国画应该有“四象”,尤其是写意中国画。第一是“景象”,景象最易理解,我们所能看到的花草虫鱼、山河大川、人物美景甚至是文字都是景象。陈仕彬先生说过“这是我们学习书画的第一个阶段:要求我们画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尽可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当然这里面包含两个景,一是大千世界之景,二是人文世界之景(传统书画碑帖、拓片等)。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物尽其象,技尽其法,画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像什么,当然也包括掌握传统技法”,此言已将“景象”说明的很透彻。中国画第一眼看的就是景象。第二是“气象”,“气”是抓不住,看不到,但又是存在的,是形而上的,“象”是物象、景象、现象,是形而下的。《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器”是可见的,“道”需要结合自身的才智和经历然后对生活万物的一种感悟,需要用心体会,“器”则为世间存在的具体万物。“气象”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第三是“意象”,是创作者以情感支配笔墨造出的不可形的象,人们常说的意境便是此理,更能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志。齐白石曾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有言“画夺造化”“不似之似”,所以不似之似,妙在传神。作画如诗,不可直白述之,为意象也。第四是“心象”,是作者内心对万物的认知,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传之物,心之所象。“气象”和“意象”皆可传达出作者的“心象”。
观陈仕彬先生此画,层次分明,气韵生动,气象万千,画静而意动,使人定睛难移,近景拙重,中景连绵,远景悠远。
作者将书法用笔加入画中,多有古籀之拙气,汉隶之稳重,用笔肯定,虚实变幻,笔意连绵。用墨方面,墨随笔变,枯湿相生,轻重缓急,造就了笔墨山形的浑厚。近景重墨现厚重豪放之气,笔触大气磅礴;中景线条起承转合变化丰富,或奔放,或古拙,极有畅快淋漓之感;远景虽淡墨,但不失“书写性”和“绘画性”的笔触,而且内含微妙变化,正如徐悲鸿所说“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整体出万山齐生、万马奔腾之势。半山处虚虚实实,若烟岚飘渺。用色浅淡,生幽雅清净之气,与笔墨相应,简而“道”生,气韵生动,意蕴丰富。
文有文脉,山有山脉,画有画脉,这幅画的“画脉”像S形,呈巨龙腾空之象,气势贯通。画之整体用笔奔放而于法内,用墨沉稳不失清雅,色浅而意重,气韵生动,所绘之景散发出的内在精神气质,给人以空灵旷达之感,使人心生静境,不仅能够“物尽其象”,而且“技尽其法”。画中气象万千,意象层出不绝,又表达出作者内心奔放自由、心静情清之心象。
局部欣赏: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局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