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出土,但身上一神秘物质令人不解,工匠在欺骗秦始皇?

1974年,因村民打井而意外发现的兵马俑,迅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对兵马俑缺乏了解,所以对兵马俑的挖掘,也留下了不少遗憾。

其中,最典型的是彩绘脱落问题,早期挖掘的兵马俑,原本都是彩绘的兵马俑,但如今只能见到残留的彩绘痕迹,原因就在于:兵马俑制作中,先刷一层漆,然后在漆上彩绘,所以没有保护的贸然打开,漆很快就会脱落,自然就不见彩绘了。

为此,专家吸取教训,在后来的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采取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的办法。2009年,考古专家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了第三次挖掘,因为处置得当,考古专家们有了惊奇的发现:在俑足和踏板间、俑袍面、俑臂等多处,都发现了一种青灰色、粉末状、质地均匀的神秘物质(见下图,图片摘自学者杨璐文章)。

其实,起初只在一件兵马俑衣袍局部有此发现,因此甚至有专家误以为这是一种装饰。后来,随着挖掘的深入,在多处均有了发现。而且,这种神秘物质更多的出现在部件的连接处(兵马俑是组装出来的)。

显然,这对判断神秘物质有了足够的启示:神秘物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起到粘合作用,将零部件牢固的粘合在一起。

让人意外的是,从考古出土的兵马俑来看:一是很多兵马俑整体非常牢固,并没有出现连接处不稳定的情况;二是连接处也往往看不到粘合的“丑陋”痕迹,即便脱落零部件连接处的颜色、质地,也没什么异常之处。

难道这一神秘粘合剂,不仅粘合强大,而且还具有美观作用?经过科学鉴定之后,神秘物质的成分终于真相大白:

神秘物质包含有机和无机两个部分,有机物质成分是鸡蛋和动物胶的混合物,无机物质成分是烧制好的陶片被人工研磨而成的陶粉。

从神秘物质成分可见,陶粉让连接处和兵马俑颜色整体协调,而有机成分又具有强大粘合效果,秦朝工匠有着让人惊叹的大智慧。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不是连接处的地方,也有这一种神秘物质呢?反过来说,在并非连接处的地方出现这一粘合物质,显然说明兵马俑有瑕疵。

众所周知,秦始皇制作兵马俑,是将其看成卫戍部队,守卫秦始皇的安眠,也有跟随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征战的意思。按照这一逻辑推测,兵马俑自然应该完美无瑕才对,大秦帝国的锐士岂能身有残缺?

但非连接处的存在这一粘合剂,却铁证如山,说明了兵马俑的确存在瑕疵,难道秦始皇真的允许兵马俑存在瑕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学者杨璐对此有一些猜测:

秦代工匠调和均匀形成一种类似于“腻子”(给墙刷白之前,要涂上一层腻子)的物质,将裂隙填补、抹平,遮蔽掉开裂的痕迹。这种做法很有意思,类似于现代文物修复的方法。但当初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或是骗过监工的眼睛。

一句或许是“骗过监工”的眼睛说法,其实说到底就是可能欺骗秦始皇,用这种神秘物质瞒天过海。

工匠为何这么做呢?其实很简单,由于兵马俑制作复杂,属于大型陶器(兵马俑从底座到头顶,高度在1.85左右,非常庞大),需要经过泥塑成俑、烧制、局部“装潢”、组装起来等一系列程序。

而且,以2000多年之前的技术而言,如此庞大的兵马俑烧制,绝对不会轻松。而且,在烧制、“装潢”、搬运等过程中,兵马俑难免有一些小损伤。

如果因为一些小损伤,就放弃了一整个兵马俑,无疑将大幅度增加工匠的工作量。所以,工匠发挥聪明才智,使用这一办法“欺骗”秦始皇,也属于不得已。

当然,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知道工匠这一行为,就不得而知了,但以秦始皇的完美主义性格而言,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否则会要求重新烧制。

虽然秦律严苛,但古代工匠却用自己的智慧瞒天过海。言而总之,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威武雄壮、精细逼真的兵马俑,蕴含了中国古代工匠们无数的汗水和智慧,在给后人留下无数惊叹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的疑问,许多至今无解。

其实,古人不笨,就兵马俑而言,至少在古人的知识水平下,他们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