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击穿,并不断打破边界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最近在全力以赴准备新项目的上线,我笑称又开始二次创业了,好像一切又要从头来一遍。
但是,和五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更多的把自己看作一个布道者和设计师,在起步阶段,我们就开始布局这个企业的一切可能性,以及如何降低它的风险。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研究企业边界?
我理解的企业边界,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
纵向边界,就是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范围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
横向边界,则是在在经营范围确定的条件下,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这由企业的横向布局决定。
从纵向边界来说,我采用的策略是单点击穿+拓展边界。
从横向边界来讲,因经营范围的边界的拓宽,所以要广泛链接更大的生态系统,和更多成员协同。
言而总之一句话就是:主业穿透,并不断打破边界,和更多外部资源协作起来。
之所以要这样做,只因为我想要一个这样的企业:
我想要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组织。
要么创新,要么死。
但是,如果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是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的。
在这种背景下,只有进行"开放式创新",并让“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创新。也是防止自己被破坏性创新打败的防卫战。
因此,就要广泛参与到更大的生态链条里面,参与到更多创业者中,协同协作,创新会在很多组合里诞生。
不要给自己设界。
我想要一个更大规模更大想像力的企业。
如何能让企业的未来有各种想像空间?
一切都还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获取了一定份额的用户之后,我能否满足用户丰富多变的需求?顾客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我们自身如果受限于我们的能力或者经营范围,我们就给自己的规模设定了一个屏障。
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呢?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是不是可以不再是企业自己呢?可能是价值链上的合作者,也可能是价值链以外的合作者。
你会发现,当企业边界打开,进而通过合作者拥有了满足顾客需求的新能力时,企业不仅不需要再焦虑,而且会让企业具有更大的抗击风险性。
能创造创造一切可能性的公司,这个游戏多有趣。
我希望这个组织能不断抓住机会的窗口期。
企业不设边界背后的本质原因,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窗口期越来越短,导致不存在超长期稳固的护城河。基业长青变成伪命题,可能经济学家和商学院教授会批判。
所以,CEO的重心的80%的时间,应该是不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机会窗口,并迅速抓到它,使它常态化。
但是,任何机会窗口不是靠战略抓住的,任何机会窗口都是通过把战术升级为战略变为常态的。
而这种战术,就是不要给自己设界,参与到更多企业中去,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
最后,一句话,坚持将主业击穿的同时,也要不断拥抱更大的可能性,不断提高认知的天花板。
未来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