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如空洞,背似狂风”,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门功夫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活着难,做人更难。有本事的人,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先要学会忍耐,受不得大苦,出不来大功夫。练拳,最难的是什么?动态。所有的规矩,都为了动态。武术从形入手,是大智慧,万物皆有其形。自古中国,有形与无形一说,以有形为基础,以无形为最高。中国人是崇尚“意境”的民族,凡事不求绝对,能留余地,懂得收敛,重含蓄。无形当中,产生了中国思维的拳术,拳不是拳,拳是意,而意又是什么?这个很难说清楚,就好比,看一副好的书画作品,外行人叫看,内行则不同,叫望气。武术的意,贴近于心法,象形取意,是个感悟。也有超然意识,比如太极拳,没有模仿什么动物,效法的是天地的运行。搞不懂武术的意,就练不出它的神。以前老要师父给句话,就是给个意,是画龙点睛用的,一下子明白了,普通的招式,登时威力无穷,这就是意的作用,有意就有神。打个比方,比如说转身,这个词不能使人起感应,同样是转身,武术管它叫鹰翻,脑子里立刻闪出一只鹰来,动作如有神助,这就是意像的作用。以前武术用词很讲究,有特殊的一套体系,叫《拳典》,现已失传,如今流散于民间各处,变成了谚语或隐语之类的东西。一个东西的消亡,首先是从文献资料开始的。

胸如空洞,意思是,心口窝要空,不能填实,有人把拳打成了窝胸,这个不对,是头没领起来,胸把头带歪了。要先领住头,在练虚胸,久而久之,胸口空虚,宛如空洞。虚怀如谷,不仅指内涵高深,也是在说拳理。胸如空洞,放出的劲就会长,阻碍少,流程消耗就少。有些人发不出力,是胸阻碍了发力过程。比方说你挺着胸,打一拳,手臂不能最大限度放长,原因是锁骨不能折叠,背拉不来,膀子受限,力送不出去。胸位置不对,阻碍了一系列技术的完成。胸传递给背,背再送膀子,膀子送手,完成一个发力,这是最省力的发力模式,所以放松不光是嘴上说说,它也有相关的技术支撑。要空胸就掤背,后肋必须打开,横向支撑要有。打开肩胛,气息下沉,真正做到自然顺遂。

背似狂风,意思是,背部要会换形。换形就是换劲。远处一看,高手的后背,飞速变换,形如狂风。首先脊柱要脱开,卸甲,填海,镇固,抱丹,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这条大龙。练出来,就龙出生天。手臂柔韧好练,柔韧在背上的是高手,从后面一看,随意换形,如妖似魔的,不似人形。与这种人动手,就跟山沟里,忽然扑来一股怪风似的,那才叫恐怖。背似狂风,换形就是换劲,劲换的快,全靠背,为什么不换手?换手都是虚招,唯有背上换劲,才是真形。人看不见哪里,哪里最关键。背上除了大龙之外,还有四个点要练出来,两个肩胛,两个腰眼。肩胛骨灵活,非常关键,除了练出卸甲,还要夹脊,也叫开关门。两个腰眼,一般人就忽视了,因为没练到,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腰眼不是命门,腰眼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攮一下麻麻的。这个部位很隐秘,练拳久的人,胯打开了,腰眼自然显现,会有两个圆点。练腰眼,必须镇固命门,腰眼随着拳式旋转,一个托起,一个落下,如自行车脚蹬子。背部类似方形,腹部近似圆形,也有天圆地方之说。一对肩胛,一对腰眼,四个点相互变动,背部就练活了。四个点可以往丹田聚,也可以向命门收拢,可以做很多形出来,这就是背上换劲,形似狂风,变化万千。可谓是,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