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74天的第274篇原创文章


《中国机长》,肯定是这个国庆档必刷的影片,为了看这部电影,我刻意没有提前去查任何和去年的514事件有关的详细资料,也绝不看任何剧透的影评,带着满满敬意,走进电影院。

截止到10月3日,电影《中国机长》票房突破10亿元人民币,据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70部票房破10亿大关的电影,恰逢70年国庆,这样的契合是最好的献礼吧。

不得不说,用刘传健机长这一原型事件来给祖国献礼,太合适不过。

整个事件过程,太过惊险,太过不可思议,刘传健机长用专业、经验、强大的心脏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原型刘传建机长)

时间回到2018年5月14日,记得当时只是看到了一条很简短的新闻,大意是一架从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紧急迫降成都。

新闻只有短短几行,结果没想到,字越少,事越大。

后来才知道,四川8633遇险的环境,大慨可以用这几个数字形容:

9800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40的温度,0氧气。

但就是这样……刘传健机长愣是还把飞机给开了回来,而且乘客无一伤亡。

这么传奇的真实事件,对电影剧组最大的考验就是:怎么才能不把这个好题材拍烂。

但结果,除了演员的选角无可挑剔以外,影片还是有很多遗憾。

《中国机长》,难掩遗憾

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中国机长的神勇,如果100分满分的话,影片可能只表现出了10分。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近1000米的高空,接近零下40度的低温,在几乎完全缺氧的情况下,你还要以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奔跑。

这是难以想象的画面。

我曾经看过一个缺氧的实验:把人放在一个密封的房间里面,给他一张纸一支笔,把氧气逐渐地抽走。这时候让他从1写到100,没有人能够写完。写到50、60的时候,字体就已经变样了,一个大一个小。渐渐地把氧气注回,让他再返过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字是谁写的都不知道。

这只是缺氧这一种情况。

事实上是还要加上万里高空、低温、高速行驶这样三个极限操作。

不仅如此,航班一共遇到3次困境,第1次是副手的挡风玻璃碎了,第2次是穿越雷云区,第3次是落地过程中反推失灵。

整个过程,观众都知道结果,航班最后一定会脱险,但是,影片对中国机长的神迹展现的太单调了,用虎嗅的一篇文章的原话来说,中国机长的超能力被《中国机长》砍掉了九成。

更有点难以接受的是,偏偏还要加一些有的没的的感情戏。

杜江的撩妹段落,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导演是什么样的用意?杜江这么一撩,简直让整段杜江和baby的感情戏垮掉。而且杜江全程都给人一种花心渣男的感觉。

欧豪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在用生命撩妹。在经历了十几分钟的生死时刻之后,最后竟然还不忘调戏一下张天爱,这都是什么操作啊?

杜江和欧豪的人物形象,经这样一刻画,立马变得矛盾起来。

机组人员吃饭的那场戏,流露出的全都是机长和乘务员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的非常别扭。

年轻男孩和哑巴女孩的感情戏,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编剧加进来的?没有任何铺垫的感情戏,就算是在生死面前,也会因缺乏真实感而给人生硬灌水的感觉。

而反倒应该渲染的感情戏,却一笔带过,抑或完全没有。

比如总是欲言又止的袁泉的感情戏。

比如乘客中好歹重点刻画一个故事嘛,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大群像,几个形象都因不饱满而缺乏故事的张力。

总之,一部不敢拍不好的献礼片,总体上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在大叙事的框架和故事的还原度上,都是在国产片的标准之上的。

但是一些硬伤不免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中国机长》主创与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合影)

不过,却丝毫不影响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给了主旋律影片在选材方面更广的可能性。

IP改编,找到新的流量池

这些年,只要一提到IP改编,盛行的公式是:找到流量巨大的网络小说,买下版权,再找流量巨大的小鲜肉,拍网剧,拍电影。

《中国机长》的出现,让这套公式得以更快被打破和重塑。

那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影视化改编。

其实很早就有人这样做了,成功的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有一些著名的新闻事件也早都有人在筹备改编了,远洋渔船事件也很早就被乐视影业买走。只是,《中国机长》是第一个几乎做到完全真实还原事件本身,且只有一年的制作周期,速度又快又很成功的主旋律影片。

曾经,“报告文学”红极一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小说式文笔独立成章,在彼时那个出版业的黄金期,广泛覆盖了万千群众。

如今,影视成了最重要的载体,而电影版的报告文学却显得姗姗来迟了。

所以,广阔的新闻界,将成为IP选材的日渐重要的后方阵地。

《机长的一万天》

看完《中国机长》,不禁想起《机长的一万天》这本书。

你可能觉得,这生与死都取决于飞行员在一瞬间的判断,《机长的一万天》这本书告诉我们,飞行员那一瞬间的正确决断不是偶然,而是来自航空业这个大系统的训练与打磨。

飞机之所以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成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除了精密的工程技术之外,与航空业整个系统的一套训练和打磨密不可分。

总结起来就是四点:

1
建立及时的错误反馈系统

我们都知道,飞机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早期美国航空学校学员的死亡率一般能达到25%。简直是最危险的交通工具。

而现在,书中说,全世界每年因为空难死亡的人数大概只有三四百人。打个比方,如果有人每天都坐一次飞机,大概要3223年才会遇上一次空难。

这么巨大的飞跃,是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的。这么大的突破是怎么做到的?

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如今的航空运输业能做到高度安全、细致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想象力丰富,而是能够及时把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错误,最大程度转化为未来可以小心和避免的方法。

“黑匣子”就是采集信息的重要工具。

也就是说,吃一堑长一智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犯错,是什么原因导致错误出现,只有知道了这个,才有可能长一智。

很多人或者组织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反馈系统,才会一直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

印象中,我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做纠错本,每次考完试,都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在纠错本上,把同一类型的题写在一块,总结规律。

每次考试前,我基本上只看纠错本,包括高考前的晚上,看的也是一遍遍分好门类的纠错本。

所以,想要让错误发挥价值,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黑匣子,因为它能成为你的参照系,是你总结经验、制定下一步方案的前提。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你就已经能赢了大部分的人了。

2
有成熟方案就不要使用新方案

飞行员之间的对话,有两句特别高频,第一句是“手册怎么说的”,第二句是“这个操作有依据吗”。

对于飞行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所有操作规则,并且熟练到要可以不假思索、立刻执行的程度。

人手几大本的各种飞行手册,一定是飞行员登上真正的飞机前,必须熟悉的救命宝典。

“让你怎么飞,你就怎么飞”,几乎是所有飞行员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都会听到的话,这是因为能够被飞行员手册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规定下来的,都是经过实践检验、有过经验教训的成熟方案。不按照规定方案驾驶,即使最终结果不错,其实也是重大的冒险。

航空业的很多规定都是曾经用鲜血为代价换来的,不按规定操作,成功是小概率,而要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承受的。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都已经被前人解决过了、吃过亏了,你不需要自己重新发明,只需要有效利用前人的智慧,就能大幅节约时间,保障安全。

3
紧急情况下,治标比治本重要

尽管已经有了航空手册,有了成熟方案,但也难免还会出现意外,在紧急情况下,治标永远比治本重要。

就像是《中国机长》一样,在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的情况下,为什么飞机会出现事故以及怎么把飞机修好,这些在通常情况下看起来是本质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都变成了次要的。

当危险或者紧急情况出现时,你没有时间找原因,也没有时间从根本解决问题。面对紧迫的危机,你可能只需要一个暂时能撑得住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先争取时间,再想解决策略。

4
处事不慌是可以刻意练习的

书中说,飞行员们刻意练习的场所就是模拟机。

在模拟机里,不仅练习的是各种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练习的还有飞行员的心理素质。

模拟机被飞行员戏称为“空难制造机”,坐上了模拟机,那真的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它造不出的空难了。而飞行员需要在模拟机上处理的,就是这种被推到极端的危险处境。

但是,这些处境,可能飞行员们一生都不会遇到一次。然而,飞行员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八成以上的训练都在练习这些内容。

航空是一个要求极致安全的系统,虽然是最为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却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出现事故的概率虽然不大,但并不表示永远不会出现。

所有刻意练习,都是为了确保万分之一的事故出现时,能有下意识反应的肌肉记忆。

这个练习的过程,更是对心态的磨砺。遇到危险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和操作技巧,飞行员很容易慌神。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不断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彩排”,就是模拟机存在的理由了。

敬畏专业、敬畏知识、敬畏规章,敬畏职责

如果说,真实的神勇的中国机长,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敬畏专业、敬畏知识、敬畏规章、敬畏职责。

拥有再好的心态,如果没有专业和经验打底,心理防线多半都会崩塌。

刘传建机长面临的驾驶舱的情况,是全无状态,完全无法依仗地面的操作系统,所有的数据和航线图全部失联,机长只能依靠目视飞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的基本功作支撑,没有飞了一百多次重庆拉萨的航线经验做基础,后果难以想象。

专业、知识永远都是救命的第一根稻草,经验的积累越多,自然就会累积专业的筹码。

再加上航空业整个系统的训练和打磨,规章的不断传承,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这是为什么要把“敬畏专业、敬畏知识、敬畏规章”放在前面的原因。

最后,敬畏职责。

机长的制服上,有四个肩章,分别代表着专业、技能、知识,副驾驶的三个肩章也代表着同样的内涵,但副驾驶和机长的区别就是,副驾驶只有三个肩章,而机长有第四个,第四个就是责任。

你看,《中国机长》告诉我们的,恰恰是:当你有了前三个作为支撑以后,再有了责任,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机长了。

而所有这些,才是敬畏生命的表现。


最后,强烈推荐《中国机长》,这样一个传奇英雄,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