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六个人物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35天的第535篇原创文章


接上文,万历十五年,这一年:

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万历皇帝不再上朝;

这一年,是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

是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

是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病逝的那一年;

是罢官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的当年;

是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

六位人物,彼此关联,融为一体,互为表里,黄教授用平淡的语言记录了万历十五年六个阶层代表人物的失败经历。六个人物互相制衡的态势,正是大明王朝逐渐灭亡的预兆,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

六个人物里面,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在上一篇占了很多篇幅,首辅申时行虽然在历史上有如一张白纸,知道的人甚少,但是他的故事,却值得单拿一篇文章来写,这一篇,我们着重说说海瑞、戚继光、李贽。

1、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大家知道海瑞大部分都是因为《海瑞罢官》。

海瑞这个人是我国历史上明朝的一个官员,他为人刚正不阿,对那些贪官污吏是非常痛恨的,对付这些人从来都不会手软,专门纠正官场上的不治之风,可以说是我国较为早期的反腐英雄了。

海瑞当官时,正值嘉靖年间,此时的朝廷早已昏暗不堪,嘉靖帝已多年未上朝廷,而官场之事早已被贪官污吏把持。

海瑞看得清清楚楚,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于是决定写信给嘉靖帝,斥责昏昏欲睡的皇帝。在《治安疏》中,海瑞直言: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这是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嘉靖、家净,百姓家家都净得一贫如洗。嘉靖皇帝见了海瑞的上书,怒不可赦,直接把《治安疏》扔到地上,并命令近臣逮捕海瑞,立即下狱。

但几个月后,嘉靖帝驾崩,隆庆皇帝继位,海瑞得以获释并被重用。

可以说,海瑞是明朝清官的典范,他的一生刚正不阿,面对皇帝的昏聩,他敢于犯言直谏,面对官场的腐败,他选择洁身自好,他是百姓眼中的"海青天",但也因他性格上的耿直狷介,为了孝敬母亲,他甚至不惜休妻虐女,为世人所诟病,当时有史学家评价他"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他虽有清廉之名,却也有愚忠愚孝之嫌。

万历十五年,此时的海瑞已经年迈,最终病逝。

2、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对戚继光,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戚继光抗倭了。

我们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倭寇,到底是哪些人?在传统印象中“倭国”是指日本,“倭寇”自然应该是指日本人。

但是,“倭患”的人员构成比例,其实在明朝的官方史书中,就已经明确标出了。这个比例是7:3,中国人占据七成,日本人占三成。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史·日本传》)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嘉靖实录》)

在这场“倭患”中,真正日本人只占少数,而明朝“编户之齐民”则占了大多数。

所以戚继光抗倭,其中的大部分倭寇,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沿海的海盗和走私商团,他们在抢劫的同时也大肆烧杀掳劫。据记载,仅江浙一带从事农耕活动的民众被杀的就有数十万人,这对东南沿海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而之所以要为戚继光大唱赞歌,就是因为戚继光抗倭的光辉战绩。

戚继光每次和假倭寇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

各位看好,不是打败,不是消耗,不是赶跑,不是俘虏,而是全歼。

戚继光是中国军事史上,不,应该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将领。一个明代乃至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

胡恩威说:“万历年间的大将戚继光,如果以西方观点去看,可以算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然而,在黄仁宇的书中,却以“孤独的将领”来总结戚继光有志难伸的坎坷命运。

那是因为,一代英雄最终还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当张居正溘然长逝,戚继光也难逃流放的命运,投闲置散,郁郁而终。

3、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万历皇帝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不上朝了,海瑞和戚继光在万历十五年去世了。而李贽呢,他在万历十五年出家了。

李贽(1527~1602),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在官场的这些年,让李贽开始怀疑人生,他越来越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创立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离开了独立,他的内心就得不到满足。而这恰恰不是官场能够带给他的。看清这一点之后,李贽选择了辞官。

妻子希望他能够带着自己回泉州老家,可李贽却执意搬到寺庙去住,让妻子自己回去。他这样做是因为,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一旦回到泉州,所需要照顾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家庭了,还有整个家族。他属于族中有名望的人,又做过知府,族中的所有事情都会找他安排、决定,他知道自己受不了这种俗世的烦扰,于是决定不回家了,在外面乐得清静。

万历十五年,李贽妻子去世,他彻底与俗世的一切诀别,遁入了空门,之后一直生活在“芝佛院”,这之前他靠思想家的声望收获了一些崇拜者,后来他就靠着这些人的接济生活,连芝佛院的一些开销,也是李贽募捐来的。

历时十多年,李贽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这中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同时期的世界人物第一次出现了,明天的文章,再来讲利玛窦),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后来有人上奏弹劾李贽邪说惑众,罪大恶极。

万历皇帝看了奏疏之后批示:把李贽捉拿归案,他的著作一律销毁。

李贽被抓后,在监狱里到没吃什么苦头,照样能读书写字。审讯完毕后,相关部门建议没有必要判处重刑,只需要押解回乡就行了。

可这事还没处理完,李贽就在牢房自杀了,他向别人要来一把剃刀,说要剃头,却趁人不注意,用剃刀自杀了,没有立即断气,折腾了整整两天才彻底离开人世。

在他奄奄一息时,他身边的人问他为什么要自杀,李贽只是回答了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个思想者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而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而被关起来,然后自杀身亡,想一想,这其中的确有值得警世而深思的内容。


万历十五年的几个人物,都在万历十五年时,命运发生了突变。看起来不起眼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

因为在这一年,世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下一篇,我们来看看培根、莎士比亚、蒙田、布鲁诺、利玛窦都在经历着什么。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