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李烜峰|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雕塑艺术家的心。由于疫情也影响了2020年度全国高校的教学计划,艺术教学也由现场教学改为云端授课。四月起雕塑头条将用若干期介绍各大美院、艺术院校雕塑系老师们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可介绍云端教学成果(投稿邮箱:dstoutiaovip@163.com)。本期介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烜峰

艺术家介绍

LI XUANFENG

——————————————

李烜峰

2000年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系 学士学位
2008年 南京大学 美术研究院 硕士学位
2016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雕塑创作方向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创作中心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雕塑系 主任 副教授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理事

直面 “灵与肉”的禅悟

文/李书春

扭曲并相互挤压着的肉身、无助的依靠和无奈的守望、以及灵与肉分裂过程中二者强烈地吸引与排斥产生的能量共同凝聚成了李烜峰雕塑作品的视觉特质和精神张力。这种来源于灵与肉冲突的力量既是人类先验和超验的永恒精神范式,更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如果“向死而生”是任何人存在的必然状态,那么“活在当下”又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在精神与肉体之间、瞬间与永恒之间,李煊峰用艺术的方式展开了严肃而执着的探讨,可以说禅悟“灵与肉”既是李烜峰作为普通人生活的状态,也是李烜峰作为雕塑家创作一直坚守的精神诉求。

西方学者一直试图揭示情感、意志这类精神现象的由来和本质属性。伯特兰·罗素认为:一切精神现象都只是从感觉和意象中构造出来的;【1】詹姆士—兰格认为:我们思考悲伤、害怕、愤怒以及热爱这类粗糙情感的自然方式是,关于某个事实的精神的知觉激起了被称为情感的精神属性,并且这后一种心灵状态产生了身体上的表现;【2】坎农发现,疼痛、害怕和愤怒出现在影响肾上腺素供应的环境中等等。东方佛、道哲学也将灵与肉的关系作为展现其终极关怀的核心要义。无论是认识论的由外至内逻辑推理,还是主体论的由内至外的内省和禅悟,人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并控制悲伤、痛苦这类情感,从而实现到达自由状态的终极理想。尽管在这样的探寻过程中,人们会永远充满无限的迷惘与无助。

《守护者》泥塑   30x10x50cm  2020

雕塑家李烜峰选择了通过主体内省和禅悟方式介入人生和艺术的探索,为此,“人”是他作品唯一的题材。他的作品整体上可分为两个系列,其一,当灵与肉发生冲突与碰撞时,通过肉身折射出的极具不安与挣扎的形态。这一系列作品包括《无间道》、《守望者》、《暴雨将至》、《我的双重性格》等作品;其二,当灵与肉和谐统一时,通过肉身传递出的平和与安详的诗意形态,这一系列作品包括《女孩像》、《天籁》、《和谐之舞》、《跃梦》等作品。

这一系列的作品在形式上充满运动感、紧张感,作品中的人体在艺术家预设的语境下相互挤压、缠绕,彼此“排斥并吸引”着。人与人之间的紧紧依靠并非来自爱的本能,相反是来自巨大外力所产生的不安全感,这一外力是灾难来临时对心灵挤压所产生的恐慌,而这莫名巨大的恐惧没能给人带来“崇高”,相反却引起观者对这一外力本身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知欲望:人们如此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是怎样的力量使得人体出现如此的“非常态”变异?笔者认为,这一恐惧绝不是源于自然的威胁,因为李烜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所谓现实主义艺术家,表现现实的真实性不是他的艺术目标,尽管李烜峰具有纯正和高超的写实本领。这一恐惧一定是来自人类的内心,是由恐惧本身而产生的恐惧、是人的宿命、是人类对明天的焦虑和无助、是在神性下凸显出的人的渺小与不完整性!

《无间道》 树脂 100×45×70cm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在作品《无间道》中艺术家选取了佛教描绘的状态,以符号化的人体团绕成挣扎、不安的整体形态,个人化地契合了无间道这一主题。无间道来源于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无间道(无间地狱)是《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里“avicinar aka”的新译,旧译为“阿鼻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中最苦的一个,也是民间所谓十八层地狱中最抄底的那一层。雕塑家摆脱了传统佛教雕塑中本生故事的世俗化描述方式,采用作为“人体”本身的人体(这里的人体没有典型性特征,也没有现实的所指,而只是人体这一纯粹性的概念)创造出远离现实层面的“非对照性”形象。无形中,《无间道》这件作品摆脱了作为佛教典故的限制,升华到无界限的人本的层面,自然,这件作品的容量和象征性被无限的扩大了。《我的双重性格》是继《无间道》之后,李烜峰创作出的又一件“冲突”系列的代表作品。艺术家通过类似摔跤的形式呈现出个体的人在精神世界里的抗争与困惑。这件作品常常让我想到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作品中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的性格方面在同一个机体内产生了冲突,这种精神性的抗争的能量既是隐形的,又是巨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这来自人的身心在成长过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与抗争。

李烜峰通过创造出精神脆弱的、孤独的肉身形态,引发出个体对人类理想中自由状态的无限希冀;通过对作为“不完整主体性”的人的宿命的艺术化阐述,表达出艺术家对灵与肉和谐统一的不懈追求。这种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艺术作品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莫名的审美冲动和精神力量。

《跃梦》 青铜  30x13x80cm  2007

李烜峰另一系列的作品是塑造身心合而为一状态下的人物,作品通常流露出超然的喜悦和平安。人物状态自然平静,形象没有明确的现实所指,是超越了对象之上的某一类的象征,同时,她们呈现出非符号化、程式化的特质,又有近乎迷人的亲切感,这样的形象塑造使得作品的情绪与观者情感的关系若即若离,带有些许的神秘主义气息。总体上说,这一系列的作品塑造的是具有神性的肉身,她们在此时此刻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具有神的超然境界。这些人显然在精神和肉体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这也正是艺术家在现实中所追求的终极理想。李烜峰在这类作品的创作中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控制力,显然,他一直努力地寻找着、体验着并保持着一种“气场”,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理想得以实现后的精神愉悦。正是带着这样的诉求,李烜峰的这类作品虽然具象但不具体,虽然写实但拒绝俗气。

一种哲学就像一件艺术品,是一种更能引发思想而非思想中的“内容”的东西,这种东西保持着它的历史背景之外的一个意义,而且也只在这个背景之外才有意义。【3】如果梅洛—庞蒂上述的命题是正确的,那么至少有三个疑问得以解决:其一,艺术品和哲学一样都能引发思想;其二,这种思想是思本身,而非所思之物,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意念;其三,艺术品和哲学一样,它们的意义并不完全限定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中。为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在超越了现实时空的前提下所引发的纯粹思想。

李烜峰的雕塑作品显然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感和强烈的仪式感,这些在当下世俗社会中早已被边缘化了的人类的普遍情感被重新提出。李烜峰正是通过禅悟灵与肉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标准,而这样的精神追求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形态里愈发显现出可贵的价值。正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李烜峰是一个有终极关怀的艺术家,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去看,他的雕塑作品都是地道的和充满精神性的。随着煊峰对灵与肉关系思考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着他能够创作出更多、更深邃的艺术作品。

 
【1】、2[英] 伯特兰·罗素《心的分析》 245页 、246页 商务印书馆   2009年
【3】 [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250页  商务印书馆  2008年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李书春 
作品欣赏 

《八女投江》

190x50x88cm

2019

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

《八女投江》局部

《高原春天》 铜  45x50x130cm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中国美术馆藏

《无间道》 树脂 100×45×70cm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脊梁——汶川救灾感怀》  2019

《博伊斯》 石膏  20×30cm  2019

《白驹食场》 青铜  55×13×63cm  2018

《孟小冬》 20×20×60cm  2017

《渔家傲》 青铜 230×60×200cm  2017

《梦》 青铜  60×23×14cm  2017

《李烜峰观》 青铜  50x24x42cm 2016

《理想国 栋梁 》 树脂

160x50x90cm   2015 中国美术馆藏

《凝香》 青铜 33×13×53cm  2014

《英骥子》青铜  55×13×63cm 2014

《囡囡》 青铜   20x20x60cm   2013  中国美术馆收藏

《白》 青铜   20x20x60cm   2013  中国美术馆收藏

《那达慕》 青铜   28×18×80cm  2013  中央电视台收藏

《高原之梦》  43x 33x 73cm  2012

《晨》  石膏  50x2x40cm  2010

《和谐之舞》 130×30×90cm  2007

《天籁》 青铜30×10×50cm 2007

《失落的世界》 青铜   25x13x90cm  2006

《春》 30x20x63cm   2005

《角落 》 30x20x66cm  2005

《女孩像》 石膏  40x2x50cm  中韩雕塑交流展   2004

《我的双重性格》 青铜  70x50x100cm

览: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重庆当代美术馆 重庆

■意象青岛 第二届中日韩艺术邀请展 青岛雕塑市雕塑馆 青岛

■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8年

■大同双年展中国雕塑博物馆 大同

■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 苏州

■天地大美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铸时代”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7年

■国家艺术基金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戏韵雕塑大赛 《孟小冬》参展-南京

2016年

■《甲子仲春》同曦中国青年雕塑展-南京

■《康巴》入选“民族大融合”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5年

■《论持久战》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胜利雕塑展-北京

■《理想国 栋梁》参加第六届北京双年展-北京

■《甲子仲春》入选“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里维拉美术馆-墨西哥/北京

2014年

■《高原春天》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太原/北京

■《凝香》参加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中国写意雕塑展”-长春

■《白》参加2014中国网球公开赛名家雕塑展-北京

■ 参加“艺像青岛”中日韩雕塑雕塑展-青岛

■《白》参加中法对比展-巴黎

2013年

■《那达慕》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展-济南(获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提名奖-北京)

■《无间道》参加法国大皇宫(中国美术代表展-巴黎)

2012年

■“空眸”中国当代雕塑家群展-北京

■《揭谛 揭谛》入选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

■《揭谛 揭谛》入选“行进中的中国美术”年展上海

 2011年

■《晏殊.晏几道》获南昌·中国雕塑艺术节-南昌

■“青蓝相承 由技入道”中国雕塑院群展-北京

■青岛中国雕塑院分院建院雕塑展-青岛

■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雕塑展-长春

■参加第二届“中国姿态”雕塑大展-福州

2010年

■《蔡伦》入选“广州世界科学家雕塑园”-广州

2009年

■《和谐之舞》入选中国雕塑百家联展-北京

■《无间道》入选中国雕塑年鉴展-北京

■《无间道》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长春-北京

■《和谐之舞》徐悲鸿奖(获中国宜兴城市雕塑大赛-宜兴)

■《暴雨将至》获中国首届雕塑大展-北京

■《无间道》零工厂 不在现实 2009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北京

2008年

■《和谐之舞》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

■《宫白羽》 参加“人文平台”肖像邀请展-天津

■《失落的世界》 参加第二届“世界雕塑大会”-长春

■《无间道》入选中国首届MFA优秀作品展-北京

2007年

■《和谐之舞》入选 “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家邀请展-北京

■《失落的世界》入选 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上海

■《守望者》参加长白山国际艺术创作营-长白山

■《失落的世界》参加中·韩造型艺术交流展-长春

■《和谐之舞》参加2007泛雕塑艺术展-北京

2006年

■《跃·梦》入选2008北京奥运景观雕刻大赛-北京

■《女孩像》入选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展-北京

2004年

■《女孩像》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上海

2003年

■《向右倾斜的二胖》参加2003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长春

■《期待》吉林省第二届青年美展三等奖-长春

■《纤夫的足迹》特邀参加2003重庆国际沙雕艺术节-重庆

■《意·往昔》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长春

2002年

■《正步走》参加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长春

■《甜蜜的一天》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长春

■《而立之年》参加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桥-长春

奖:

■《八女投江》获“中国美术奖”铜奖

■《孟小冬》获 中国戏韵雕塑大赛剧韵奖

■《甲子仲春》同曦 中国青年雕塑展匠韵奖

■《高原春天》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获奖提名

■《那达慕》获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提名奖 北京

■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北京

■《晏殊.晏几道》获南昌.中国雕塑艺术节 “政府奖” 南昌

■《和谐之舞》入选中国雕塑百家联展 获优秀奖  北京

■《无间道》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长春 北京

■《和谐之舞》徐悲鸿奖  获中国宜兴城市雕塑大赛创作奖 宜兴

■《暴雨将至》获中国首届雕塑大展新锐奖 北京

藏:

■《渔家傲》中国美术馆藏

■《康巴》中国美术馆藏

■《理想国 栋梁》中国美术馆藏

■《甲子仲春》中国美术馆藏

■《高原春天》中国美术馆藏

■《白》中国美术馆藏

■《囡囡》中国美术馆藏

■《和谐之舞》中国美术家协会协藏

■《无间道》、《白》、《囡囡》、《天籁》、《跃梦》等私人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