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微展厅丨天津美术学院2019毕业展——公共艺术系作品(二):艺术乡建

龚立君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公共艺术是新型的设计学科专业,它的出现拓展了设计与艺术融合的新途径。而在天津美院,根植于优势的环境设计与造型艺术之间的公共艺术专业,以更高的占位和更宽的视野不断创新着自身的内涵与外延,相信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公共艺术专业这朵新葩,注定会枝繁叶茂,花朵累累,前景无限。

李迅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转瞬四载,时至初夏,公共艺术系迎来了首届毕业生。回眸历程,我们结缘于公共艺术,相聚于天美校园,风雨同舟,甘苦同行。如今,汇聚了三十五位毕业生优秀作品的毕业展,虽部分作品略显稚嫩,但却饱含了青年学子们蓬勃的激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把对生活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倾注于作品之中,将生命中最真挚的情怀和灵动的火花用公共艺术的话语呈现在我们面前,阐释了我们对美好的感知和体会。栉风沐雨勤耕耘,春华秋实吐芬芳。毕业展是学子们大学学习的句号,也是步入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同样对于我们年轻的公共艺术系,我们依然在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专家寄语 

孙振华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公共艺术的时代,我们还应该庆幸我们选择了公共艺术专业。

这是一项需要终生学习,也需要终生实践的事业。不管我们是拥有较为充分的条件,还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总可以有办法,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智慧,采去合适的方式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灵活、机动、多媒介、多途径,这是公共艺术的专业特点,也是它的专业优势。只要我们真正领会了公共艺术的专业精神,我们一定会在这个领域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首先,祝贺天津美院首届公共艺术毕业生的同学们完成学业。你们走出校园后将有一扇新的大门为你们打开,这扇门的背后也许是通往一条一生中不断被拒绝的道路,但同时也开启你们追求真理的里程。

今天的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时代,任何以过去延长线去思考未来都有可能犯下历史错误,创新思维是时代诉求。未来需要你们的想象力,未来意味着行动和实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公共艺术代表了未来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让未来定义今天,与光明同行。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能量源,你们将汇聚成巨大的能量场,让我们一起来定义这个能量场,因为有你、有我、有我们相互依赖,去分享人文与艺术的光荣。

景育民 天津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公共艺术专业为朝阳学科,在我国经济文化复兴的大时代,具有广阔的空间与可喜的前景。

我院公共专业首届毕业生展览的闪亮登场,引发了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赞誉。未来的专业发展将在全体师生的努力及院领导的支持下,必将成为本市及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单位和学术平台。谨以一位对该专业保持情怀的从业者身份,祝愿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越办越好。

 2019公共艺术毕业展——艺术乡建 

一次“在场”的实践

关于“在场”问题,一直是公共艺术探讨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等一些政策号召,“乡建”、“城镇化”、“社区”等热词不断被学界关注、探讨。“场所”的转移与拓展,使公共艺术由以往的城市空间走向更加广阔的乡村田野,更加真实的切近着中国当下社会进程中的面貌与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公共艺术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形式与场所的关系。公共艺术离不开“场所”,那么如何“在场”就成为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标准。带着这些问题意识,公共艺术专业师生于2018年9月开始,针对艺术乡建专题,展开了一次历时半年的关于“在场”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展示主要包含了“艺术乡建”和“都市实践”两部分内容。导师组带领2015级37位学生,深入了山西平遥的暇角村、南梁庄村以及天津ASC工业园区,通过一系列艺术乡建、社区改造的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到实际操作层面对公共艺术的“场所”及“公共性”问题都建立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首先,“场所”即是问题。以艺术乡建为例,此次我们选择了山西平遥地区两个不同情况的地域空间作为对象:遐角村(山村)、南良庄村(平原村),两个场所、两种路径、两重思考。两个村庄各自都是独特的地域文本,都有各自的空间特征、历史文脉、人文风物、生活经验等,同样也面临着各自的问题。如何以艺术唤醒乡村?这一问题的根本基于对场所本身的尊重。也就是说,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这一过程中,怎么“介入”才是关键所在。不是审美泛化的视觉改造,不是作为噱头的标签化艺术植入,也不是艺术创作本位主义强势姿态,而是在充分尊重地域特性的基础之上建立艺术与地域、人、生态、历史之间自然协同的关系。在这次乡建过程中,师生们通过前期详实的贴地调研、资料收集、信息提取,再到后期的整体策划、具体设计,每个环节都本着因地制宜的治学态度,以期在实操中体验“在场”的必要性。在实践中每位同学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公共艺术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介入,而是要在地生长,与场所对话、交流、链接、融合,真正的做到从场所出发,最终回到场所中去。

再者,“公共性”是根本。基于对场所的研究,归结于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公共性”如何体现。法国艺术批评家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在谈到当代景观与公共艺术实践时提到了六个原则:“接待”、“沟通”、“嵌入”、“共融”、“多元”、“过程”,其中指出了艺术与场所的亲和力与在地生长,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照体验,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融,以及在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公共艺术不同于雕塑、壁画、装置、环艺、新媒体艺术等艺术门类的重要界面标准就是“公共性”。也就是说,“公共性”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亦或是社会学指向、受众圈层,而是更为抽象、广义的文化属性,是公共艺术学理体系的根本,是艺术如何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在当下中国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公共艺术是实现乡村复兴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切入的重点在于将艺术作为一种媒介与机制,能够链接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正是艺术乡建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在这次乡村实践中,我们改变了艺术创作的“作品意识”,而是从乡村整体的空间系统、功能系统、产业延伸、社群生活、行为习惯等一些方面入手,整合重塑乡村精神基因,通过艺术的多元方式与空间、与人的对话、交流、交往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以艺术之力引导乡村复兴作为当下乃至未来实践的终极理想。

展览现场

艺术乡建作为这次社会实践重点,也是这次毕业设计展的重要板块,最直观的体现了公共艺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与专业定位。“在场”是这次艺术乡建实践的关键词,对此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为何而做,如何生长。在这次实践中我们更加明晰公共艺术这一实践性专业需要接地而生,而这次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契机,为公共艺术专业建立了一个新“传统”,未来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之路上始终保持初心、贴地前行。

 指导教师组 

第一站——平遥·遐角村

背景调研

平遥县遐角村处于晋中南部山地,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呈现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势地貌特色,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为村子位于都督岭下的东北角,人们一直称这里为下角村,“下”和“遐”在平遥当地方言中是一个音,后来被正式命名为遐角村。这里距平遥古城15公里,紧邻平遥国家级文保单位——白云寺,全村有农户100余户、300余人,现有耕地、园地、林地、荒山荒坡等近4000亩。

遐角村倚山傍水,气候温和,三百年来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农耕文化。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村庄周围层层梯田,自然景观良好。遐角村还是一个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地方,1948年解放战争晋中战役——都督岭战役就发生在遐角村,还涌现出了李逢亮、师恒元、师恒东等英雄人物,因此这里的抗日文化、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地理调研

现有优势

●农作资源  遐角村以农作物为主,宜植林果,自然植被有草丛、灌丛、疏林和针叶林,人工植被有针叶林、经济林、农作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矿产资源  南部山区富藏煤、铁、锰、石膏、耐火粘土、石灰石等矿产,尤以煤丰。自然气候  夏季降水多,冬季最少。

地形对风的影响很大,6-9月份盛行东北风,其它各月均盛行西南风。冬、春较大,夏、秋较小,适合农作物生长。

●地貌纹理  沟壑幽深,风光秀丽。观光度假型的旅游资源特色十分明显,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具有浓厚的山村乡土气息,适合当前乡村旅游需求,颇具欣赏和观览价值。

尚存问题

●水资源较为贫瘠,植被稀疏,冬季寒冷干燥。一年中7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

地形调研——道路与节点梳理

建筑调研

遐角村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土窑洞老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类型分为砖窑和土窑。全村共有大小40多孔窑洞,大部分坐北朝南, 冬暖夏凉。这里民风淳朴,村庄院落幽雅寂静,村庄周围层层梯田,自然景观达10平方公里,具备发展优秀窑洞民宿旅游项目的潜力。

建筑现状

调研花絮

从平遥县城乘车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卜宜乡遐角村。

遐角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理特征,山里梯田分布种植着一些事宜水土环境的抗旱性作物:山楂、花椒、油麦、玉米,还有到处自由生长的野酸枣树。

当地有名的古建就是白云寺,大致始建于唐代。寺庙不大,建筑格局有非常浓郁的山西民居特色。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寺庙的后院,据寺庙方丈介绍后院是民国时期后建的,当时的设计者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很多西洋元素,这种寺庙建筑的“中西兼容”很少见。

一周的场所调研中,老师带领大家分成几个工作组每天进山,进行了道路调研、建筑调研、场域分析、节点梳理、场地测量……过程中,同学们走访了村中现有的40多户村民,记录了每一座房子的居住使用情况,并仔细测量了需要改建的房屋及环境节点。通过与村民的交流得知,这里很多都是空巢老人,子女多在外地或县城,祖辈居住在这里使他们不舍离开,依然过着简朴的农耕生活,但是老人们依然希望通过“改变”能够让生活好起来,也让出去的人回来。

部分方案展示

①《遐角村茶厂改造设计、园区导视系统设计》 

设计者:付楚珂、刘纯琦 

通过将遐角村特有的桑文化、茶文化、采摘文化、神灵文化相结合,加入遐角地方元素,运用较为艺术化的处理手法,在保留场地中原有的自然古朴,具有乡土气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强化茶厂功能的同时又彰显出遐角村的地方特色,集观光、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促进遐角村茶桑产业发展,使茶厂成为遐角村产业中的重点,以及在遐角旅游发展中的重点环节。提供多种功能,强化果桑采摘产业发展优势,带动衍生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将果桑农业生产与农业旅游参观二者结台起来,形成特色效益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1+1>2”,的发展模式。

着重改造:茶厂建筑立面+舞台活动区(集会中心)+观光品茶区

②《遐角村游客接待中心》 

设计者:李萌、蒋木木、高晓婷 

遐角村游客接待中心以遐角特色梯田为设计出发点,用相互交错的楼层和建筑墙体的延伸与推进表现村庄错落立体的构造特性,让游客在进入村子后落脚的第一站就感受到这里的风韵。二楼观景台为游客等待期间提供绝佳的观景点。稍有倾斜的房顶既与平遥古城的古典风味相对应,又能成为一栋标志性建筑在村中起到标识作用,还有疏送雨水的实际作用。

③《遐角村都督岭战役纪念区上山道景观设计》 

 设计者:杜依、孟雅

此方案为都督岭战役纪念区上山道设计。此上山道是由遐角村通往都督岭的必经之路,将浮雕与当地特有的土墙相结合,使两者融为一体。浮雕与地面上的炸痕铺装烘托出战争残酷的气氛,使游客体会到解放战争的残酷与艰辛。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战士浮雕时刻提醒不能忘记历史,解放军战士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④《民宿改造设计——见山小筑》 

设计者:杜璇、景晓慧 

本次设计方案基于对山西窑洞分析及当地本土材料的考察,院落整体采用砖材、石材、木材为主要材料,营造古朴又具设计奖感的民宿。命名“见山小筑”:入民居,土墙如画布,描绘流畅山型;出民宿,面对连绵大山,景色宜人。

⑤《遐角休闲商业平台设计》

设计者:傅明昳 

商业平台设计除新建售卖亭(水吧)外,并对周围的空地可做适当的扩大,规划设置休闲娱乐区域。售卖亭建筑屋顶在原有平屋顶基础上采用当地镂空砌砖图案,依据当地的资源情况,采用当地青砖作为建筑主要材料,整体风格简约大方的中式风格。窗户采用整片玻璃扩大视野,使内外空间相互连通。区域整体采用青石板和青砖进行铺装,与建筑颜色相协调;公共开敞区域采用青砖材质的“涟漪”桌椅与可休闲娱乐的方块式公共设施相结合,实现整体区域功能完整与风格统一。平台周边的安全护栏设计采用“连山”造型,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呼应,墙体不规则的洞开许多可瞭望窗口,融合砖窑窗口造型设计,延续并与当地建筑风格、自然特征融合。

⑥《公共景观雕塑设计——归途》 

设计者:屠蔡遥 

以脚印为元素,表达思乡的主题。高低错落的树群表现人们对故乡的特殊情结。树上“封存”的是曾经乡村记忆的图像。

第二站——平遥· 南良庄村

背景调研

南良庄村地处平遥县城西北7.5公里处,南临汾河三坝,北与文水接壤,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具有井汾双灌的农业生产优势,蔬菜、林果、养殖是全村的三大主导产业。南良庄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目前正待开发温泉旅游配套。

南良庄是有名的武术之乡。“平遥武术出南良”, 平遥第一镖局——同兴公镖局就是由南良庄村王正清创建于清成丰五年(1855),被列入全国著名镖局之列。同兴公镖局历时58年,跨越了晩清和民初两个时期。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的演艺主题即来源于这家镖局的历史。目前南良庄仍保留着王正清故居——“王家大院”。当地村民也把武术当成日常强身健体的重要生活方式。

南良庄是红色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地,有良好的红色旅游资源。1941年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县政府设在南良庄村。次年县长薛佑之及平介县大部分要员及秘密地下工作者披捕,被日寇宪兵队杀害于平遥城南门外井内。南良庄还是近代名人张政的故里,现在还保留着张政故居——殷家大院。

现在的南良庄还保留着上世纪的生活记忆……

地理调研

南良庄村村域东西长2580米,南北长1740米,土地共5000余亩,期中耕地4000亩,林用地800亩。南良庄村近汾河,水资源丰富,气温适宜时会有野鸭驻留,生态环境美丽、丰富。

地形调研——交通分析与道路梳理

道路界面改造

建筑调研

建筑肌理提取

调研花絮

南良庄,位于平遥县西北边陲的一个小村庄,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平原村。

通过头两天调研以及村领导的介绍,我们对南良庄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当地有较为丰富的、可深度发掘的历史人文资源,如镖局文化与抗战文化;此外,当地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特色采摘农业,以及正在开发的温泉湿地,未来将成为生态旅游的重点。

 

南良庄是武术之乡,“平遥第一镖局”——同兴公的(“印象平遥”的真实背景)创始人王正清故居就在这里。现存的“王家大院”废弃年久失修,正待修缮重建。我们与王家在世的第四代后人经过几次深度的交流,了解了曾经王家大院中真实的镖局生活,并结合同学们实际测量,尽可能的还原旧居原貌,在此基础之上开始深化王家大院的修复改建设计。

部分方案展示

①《南良庄旅游路界面设计》 

设计者:张谦正、苏锡山 

南良庄村旅游路作为进村重要路段,紧邻田间,四面开敞。方案针对现有情况实施改造、设计,设计主题以武术屏风—“传承”为主,配合表现村庄文化的壁画,并结合夜间灯光设计。此路段界面设计可以使外来游客进村过程中初步了解南良庄村的历史及现状。

②《南良庄——王家大院修复改建》 

设计者:郭馨择、彭晨、苏嘉赫 

③《南良庄村民文化中心设计》 

设计者:苏锡山、彭晨、刘英斐 

南良庄村村民文化中心场地开阔,但空间没有明确分区,利用率极低。设计在铺装上划分出明确的活动分区,增加相应配套设施。针对目前场地内缺乏有针对性、互动性的文化景观与功能设施,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设计增加相应兼具功能与审美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目标通过艺术影响、改变村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增加融合、交流的公共场所,引导积极健康的新农村生活理念。

④《南良庄湿地公园》 

设计者:苏嘉赫、余梓萍、张谦正 

湿地公园位于南良庄西北部,目前存在着大量污染现象。设计首先以治理污染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宜居宜游的休闲空间。园区以“思念的原风景”为主题,除整体功能性景观设计外,还设置了“蛙声一片”(大地艺术)、“风之灵”(动态装置)等艺术节点。

⑤《民宿设计——幽闲逸居》 

设计者:赵佳康、刘子钰

设计注重秘密与共享,居住与娱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中式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运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精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庭院禅意幽静,雅致动人,养身养心。

⑥《南良庄——殷家大院修复改建设计》 

设计者:刘英斐、刘洲翔、尹清源 

⑦《林间栈道景观设计——行行林水间》 

设计者:赵佳康 

自古水是生命之泉,是万物之首。装置以山西水系及地形形态为蓝本,体现文明源于水滨。此装置运用山西特色建筑中的瓦片与农耕文明中的水车元素,使自然元素与生活元素相结合,体现水是生命源泉,润泽世界,决定万物的生存与进化;水是文化根苗,贯穿历史,伴随人类的发展与文明。

⑧《南良庄村标设计——修身水韵》 

设计者:郭馨择 

村标突出南良“武术之乡”的特征。当地传统武术属于道家武术学派,注重修身养心。设计融合山西当地建筑的构筑方式,融合武术元素的半圆雕。此外,温泉是南良庄的又一大特色,也是未来旅游开发重点。因此设计以叠山与涟漪,表现当地的温泉特色——一山一水一清幽。整体村标设计,旨在凸显南良庄兼具文化体验与特色康养的旅游定位。

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栖南良》 

设计者:常云鹏 

此作品灵感来源于大海。大海是最神秘的地方,大海里的鱼儿是最自由自在,成排结队。它象征着生命与自由。大海一层叠一层的浪花,永不停息呼喊着青春活力的激清,同时表达了对即将开发旅游村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第三站——天津· ASC艺术社区改造

背景调研

ASC艺术社区(Art Social Community)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佳丰道12号,是以文化创意企业及工作室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产业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的高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社区。社区环境幽静,交通便利,周边配套齐全,致力于吸引众多知名艺术家、文化青年创客,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览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等文化艺术业态,为大众呈现出丰富的当代艺术展览、文化讲座、文化创作体验、前沿科技、品牌联名等活动。

交通分析

建筑分析

部分方案展示

①《艺术景墙——光辉岁月》 

设计者:王鸿涛 

齿轮零件拼成山的造型源于传统山水画,金色的齿轮代表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永恒、光明、生机、温暖和希望。同时金色齿轮还是一个表盘,满足了时间提醒,也代表着园区在不断前进。齿轮的传动代表着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齿轮代表着园区过去、现在和未来,诉说着园区的前世今生。蓝色的半透明染色玻璃幕墙代表着天空。作品是一个互动装置,可以人为转动从而带动装置的齿轮的转动,增添了与人的互动,也表示着我们在不断地给园区带来动力和能量。

②《园区公共艺术装置》

设计者:傅伟 

③《缤纷康定斯基——墙面艺术装置》 

设计者:胡栩源 

设计灵感来源于康定斯基的《Composition VIll》作品,提取画面几何元素,将其重新排列组合。将镜面与彩色亚克力材质相结合,为餐厅内部环境提供一个新的视觉焦点。在颜色的运用上考虑缤纷多彩的感觉,可以起到吸引目光以及引流的目的,为单调乏味的餐厅增添活力与色彩。

④《ASC艺术社区-公共照明设计》 

设计者:庞定坤 

ASC艺术社区公共照明设施改造分为两个系列,第一系列是以灯光与抽象植物概念相结合的仿生系列照明设施,灵感来自于植物的简化形态,希望通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为艺术社区带来丰富趣昧的夜生活。第二系列为废旧机器改造照明设施,是对厂房原址废旧机器的再利用,ASC艺术社区的原址为炼油厂,老厂房内有一部分老旧炼油机器,很有怀旧情结,作品本身也希望符合整个园区的工业风设计,此作品以园区废旧机械加以利用,将机器重新清理和喷漆,内部加入电路,改造成具有艺术感的照明设施。

艺术乡建,我们未完待续……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毕业展

天津美术学院2019毕业展 - 公共艺术系作品(一):校园实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