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拳术的原型,为你深度解读~锄头劲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什么事儿干的时间一久,身上就会有感觉,这叫体感。突然感觉气氛不对,这不是脑子,是身上先知道的。深入一门学问,出了感觉,根本不用思考。还用过脑子,是玩意儿欠火候,经验不在脑袋里,在身上。要多见世面,经历挫折,不是坏事儿。摆出一个门子,你不认识,就有危险。光会摆门子,门里没东西,也没用。技巧是关键?功力是关键?回答是,分人!等同功力之下,有技巧的赢面大;功力不如人时,技巧会害了你。不要把练技巧的东西,当成功力来训练,多放一些时间,到绝对功力训练上,人就会不同。打个比方,人都说,打不过就跑呗,我问你,练过跑吗?多快速度,能跑多远?没练过,就没有发言权。都知道脊柱对拉能出力,可不专门训练蹬地纵出技术,脊柱对拉就是摆设。干一行吆喝一行,干什么都得从实处着手。做事儿不能想当然,练拳可以预想,但不要幻想。
千佛殿脚坑之力,白衣殿锤把之魂。这句诗赞的是一种拳,它叫心意把。之所以说心意把,是因为这个拳里有个好东西,叫锄头劲。此拳最早叫锄镢头。心意把的原型就是锄头劲,是从锄地当中悟出来的。练拳最重要的是上下贯通,劲路要贯穿上中下三盘,细心观察,心意把总有个自上而下的劲。这个劲,就是锄头劲。不止是锄地才有,劈斧砍柴也是这个东西,老话讲,打拳如劈木。一斧子下去,效率高的,是会用劲的。能劈多深,斧子多快,取决于这个劲,锄头劲就是贯通力。既要落点准,又要有力度,省时省力。练锄头劲,就知道丹田是什么了。锄头劲的发力顺序是:敛气抱丹-蹬地拔背-开肋松肩-炸背下锄,开始练要慢,慢是为了协调,快是为了效果。古为今用,叱咤mma拳坛的彼得阿兹,人称伐木工,这个劲是他训练的专长,用的就是锄头劲,只不过他不锄地,改成了拿大锤打轮胎,是一个道理,这个劲就是练瞬间叠加,形成有效的动力链条。mma真正聪明在于,它借鉴了很多传武练功的方式。比如,翻轮胎,以前传武叫翻饼,翻的是石碾子,都是为了一个事儿,整体力量传导。所以,你的训练要着重整体性,不要为某一块肌肉漂亮与否而纠结,我们要的是性能。
相传当年,少林寺吴古轮,把练此劲练到了巅峰,他使用的锄头是特质的,重达六十多斤,每天用这个干农活,一天至少数百下,功力雄厚。堪称当世少林之佼佼者。那时,清廷禁武愈严,为免遭迫害,保留少林武学根基,其师忍痛将吴古轮打出山门,走时叮嘱,有朝一日汝当重归少林,将少林武学之根基再度带回。也是天意使然,吴古轮忍辱负重,远走江湖,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历经磨难,最终把少林绝学心意把,送归少林,完成其师之重托。事儿关乎人心,更在乎天意。沧海桑田,世事难料。该留下的,终归会留下,注定逝去的,再不舍,也留不住,谁走谁留,人说了不算。历代武人,前赴后继,只为薪火相传,能坚持到这个时候的,都是英雄豪杰。每个人都是一盏灯,点亮自己,照耀他人。《一代宗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