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之药性与临床运用

祝各位读者元宵快乐,今天小编介绍一下做元宵的糯米的药性与运用。

很多人喜欢吃元宵,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吃。糯米甘温,其性粘滞收涩,凡湿热痰火偏盛者,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黄、便秘、腹胀等,应当忌食。糯米也不太适合儿童和患病之人过多服用,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云“糯米性太黏滞,难化也。小儿、病人最宜忌之。”《药笼小品》言糯米:“和胃,育阴生津...古人称贫人无补,以糯为补。”糯米从古即是具有较好的温补特性的食物,价廉物美。

《中华本草》中记载糯米

性味:甘、温

归经: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

主治: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糯米功效:"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可见糯米是一味比较甘温滋补收敛的谷物,其临床运用也较多见于虚寒性腹泻上,因其毕竟为常见谷物之一,偏性并非太强,其他功效比较普通。但因其常作为食物广泛使用,容易使得有湿热痰火积滞的病人病情加重,尤其小儿、病人尤须注意。

糯米治疗虚寒腹泻却有其效,后世多有医家论述其温脾胃止泻的效果,止泻需将糯米炒黄炒香,其味道较其他药物较好,幼儿常乐于服用,对于婴幼儿的虚寒腹泻是很好的食疗之法(虚寒性腹泻常见于腹泻持续时间较久,时轻时重,泻下清稀、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红不滞,面色无华,精神倦怠等症状,积食、湿热、外感等腹泻不适合用此法治疗)

具体方法:

糯米2两,先用水淘洗一下,捞出晾干,然后放置铁锅内,慢火炒至焦黄,粉碎。

(有条件者可同炒怀山药粉1两混合,效果更佳。)

每次用糯米粉二汤匙,放入铁勺内,加水适量,打成稠浆糊。其味香,婴儿多喜食,.不食者可加入少许红糖。每次喂几口即可,一日2~3次,大便多于1 ~2天内转干。

青海老中医申好真案例:何XX,男,5个月。1986年10月10日诊。

患儿腹泻已月余。每次换尿布时均有蛋花样稀便,日8~9次。曾用抗菌素、酵母片、胃蛋白酶、启脾丸等多方治疗不愈。经食用炒糯米粉糊二次,大便于10月11日开始转干,10月12日痊愈。五个月后追访未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