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他们用生命诠释“攀登精神”,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登山

1

2018年5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被人们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有位70岁的残疾老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山顶,成为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残疾人。

这位老人名叫夏伯渝,是电影《攀登者》里的人物杨光的原型。

夏伯渝的残疾是因为攀登珠峰,1975年,他在登山过程中,把睡袋给一个队友,导致双小腿冻伤被截肢。

截肢后的他并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

从2014年开始,他每一年都去挑战珠峰,遇到过雪崩,地震,暴风雪等极端恶劣的天气,最终登顶失败。

最后于2018年5月8日再次出发,并于14日成功登上珠峰,实现梦想。

珠峰夺去他的双腿,为什么还要执着于挑战它呢?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疑惑。

大家不明白的是,既然登山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运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不怕死呢?

我们先来了解登山,它属于体育运动的一类,始于18世纪80年代,在1786年,法国的医生巴卡罗和石匠尼尔玛结伴第一次登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

第二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19人登山队再次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运动从此诞生。

越来多人加入登山队伍中,去挑战一座又一座高山。

我国的登山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建立了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首次成功登上珠峰,其中就有王富洲,屈银华等人。

王富洲是电影《攀登者》方五洲的人物原型,屈银华是曲松林的原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支登山队1975年登珠峰的故事。

2

电影向观众们演绎了登珠峰的艰难险阻,让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项多么难以完成的挑战。

珠峰上的气候瞬息万变,也许这一刻晴空万里,下一刻就刮起十几级大风,除此之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雪崩,暗冰裂缝,泥石流等。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登珠峰是拿着自己的性命来赌,因为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可能会掉下冰裂缝,可能会遇到雪崩,可能会失联,也可能会像夏伯渝一样双脚被冻伤,最终截肢。

在过去,有很多人挑战珠峰,常常有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也经常有人失联,被雪崩埋藏。

既然如此危险,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他们为何还要去登山呢?

在《攀登者》里,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国登山,寸土不让”。

这得从1960年说起,那年,以王富洲,屈银华为首的登山队第一次挑战珠峰,他们在登山途中遇到很多困难。

队友们一个个牺牲了性命,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屈银华也险些丧命,王富洲为了救他一命,不惜放弃了相机,导致他们成功登顶后,没办法留下录像作为证据。

虽然全世界都在报导他们的影响事迹,但却遭到了质疑,因为他们无法证明登上珠峰。

人们由开始的赞扬,变成怀疑,认为他们并没有登上珠峰。

这些质疑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耻辱,同时给祖国带来了嘲讽,他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终于,他们等到了1975年,国家再次召集登山运动员登山,他们有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畏任何困难,再次登上珠峰,成为祖国的骄傲,迎来世界人民的喝彩。

他们,为祖国争回一口气。

3

《攀登者》让我们看到了登山运动员们不惧困难的精神,也向我们诠释了攀登精神。

在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国家还在建设中,当时世界对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人们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证明祖国的强大。

登山运动是新兴的运动,他们都渴望挑战高山,而海拔高度8844.43米的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很多人把它当作人生的目标。

他们对登山这项运动极度热爱,无惧登山路上会遇到的所有困难,也不怕被大风刮走,不怕被雪崩掩埋,因为这是他们此生最大的梦想。

能登上珠峰标示着强大和充满力量,他们可以得到世界的认可。

那一年,他们肩负着巨大的重任攀登珠峰,遇到了种种困难,每一个困难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巨大的挑战。运气好的人能通过挑战,运气不好的,也许会丧失宝贵的生命。

在大山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但又是那么的伟大。

他们不惧怕任何危险,不惧怕任何困难,迎难而上,永远都不退缩,这便是攀登精神。

他们登山,一方面是为了证明我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给自己看,证明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足够强大。

登山运动员身上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不用登珠峰,但我们人生,会有一座又一座的“珠峰”等待我们攀登。


作者:花未眠,热爱阅读,写作和画画,坚持自律,专注分享成长感悟和干货。欢迎关注我,我和你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