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妇科奇效辩证法——奇经辩证法!带下、月经、不孕等皆可用之!

“张胜兵中医”

在中医用药种有脏腑用药,有部位用药,有归经用药,各有所长,在归经用药中多以十二正经为主,鲜有提及奇经八脉者。为了全面学习中医,对于奇经八脉用药亦应有所了解,现发布一篇奇经八脉辨证用药,以供大家学习。

奇经八脉指的是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等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虽然明确提出了八脉的名称、循行(无跷脉的循行)、起止、功能、病症等,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但是《内经》中关于奇经八脉的论述是零散于各篇之中,没有独立篇章系统论述,亦没有提出奇经八脉之称。

最早明确提出奇经八脉概念并完整论述的是《难经》,其中的《第二十七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名称及功能,《第二十八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第二十九难》论述了奇经八脉的病症等。

奇经八脉的理论主要应用于针灸、按摩、气功、养生、修道等,同时也被用于指导药物治疗疾病。在《内经》所载为数不多的方剂中(13方),即有许多动物药的使用,一般认为动物药是用来治疗奇经八脉病症的主要药物。朱良春分析《内经》中用于治疗“血枯”的四乌鲗骨一芦茹丸时指出,实际上此方是一张通补奇经的祖方。奇经病大都由重病、久病所累及。除非外伤手术等直接原因,冲任二脉的病变,多起于慢性患疾病之后,久病及肾,肝肾损伤,累及奇经。此方组成主要特点是使用雀卵、鲍鱼等动物药来填精补血,既养肝肾,又益冲任,后世所谓“味腥气秽,善走奇经”,即源于此。同时,以补涩为主,涩中寓通。所谓非通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是调理奇经的重要法则。

后世医家据此衍生出很多临床常用的方剂,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用来治疗带下下血的小牛角散,治疗妇人漏下崩中的鲍鱼汤方等;张锡纯用来治疗赤白带下的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等。《内经》、《难经》之后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各有发挥,逐步补充完善。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对奇经八脉同正经的交会穴、任督二脉的俞穴做了补充。唐·孙思邈创用奇经辨证,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记载了有关治疗奇经疾病的方剂。元·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提出了督任二脉为人身子午说等。至明·李时珍,奇经八脉已经基本定型完善,其著作《奇经八脉考》,总结借鉴了从《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前人的论述,发展了滑寿的子午说,确立了奇经八脉为十二经阴阳纲维的统率地位,引用阐述了道家养生修道对奇经的认识与实践,详细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病症和用药。如“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维有之。故阳维为病苦寒热……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自《内经》开始,奇经辨证用药多应用于妇科,用以治疗经带产崩漏诸证,极少用于其他方面。清·叶天士注重奇经辨证用药,将之应用范围扩大到各个方面,开一代先河。叶天士“述而不著”,未曾留下著述,在其门人弟子编辑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疾病的医案共计134例,其中89例为治疗内科疾病,诸如虚劳、各种疼痛性疾病、痿躄、久痢、不寐、遗精、淋浊、疟疾等;45例治疗妇科疾病,如经带、产后诸证。叶氏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关系密切,“八脉隶乎肝肾”,“肝肾怯不固,八脉咸失职司”、“肝肾精气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肝肾损伤,八脉无气”、“下元亏损,必累八脉”,认为若肝肾久损,必然累及奇经。叶氏运用奇经八脉辨证治疗疾病时,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镇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临证指南医案·产后门·按语》)。具体用药根据《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如下。

1、督脉

督脉主一身之阳,督为阳脉之海,督脉与肝肾在经脉循行上的关系非常密切,督脉空虚,可以引起腰背酸坠等症。督脉病治在少阴。

主药: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他药:紫河车、羊肉、羊内肾、枸杞子、黄芪、补骨脂、熟地黄、韭子、菟丝子、牛猪羊脊髓等。

通经药:“古人每以通络,兼入奇经”。可配用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细辛、藁本等

2、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还是“生养之本”而“主胞胎”。其循行部位或与肝肾经脉相联系,或有共同之处。任脉所主病候中的“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及“癃”、“遗溺”等与足厥阴、少阴其中的病候相同,任脉主病治在厥阴。

主药:龟甲。

他药: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蚌肉、紫河车、紫石英、艾叶、沙参、覆盆子等。

降火药:任脉与肝肾相通,治任脉还需参合降肾火,用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黄等。

3冲脉

冲为血海,可见冲脉的循行分布或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或与其络脉相联系,从厥阴阳明两治。

主药:紫石英(石英收镇冲脉)。

他药:熟地黄、枸杞子、沙苑子、紫河车、五味子、代赭石、胡桃肉、当归、鳖甲、肉苁蓉、杜仲、山药、巴戟天等。

理气通络药:冲脉与肝胃相通,故需参合理气通络。用川楝子、降香、吴茱萸、小茴香、茯苓、柏子仁、香附、黄柏等。

4、带脉带为约束,叶氏认为:“脉隧气散不摄……必引之收之固之”。

主药:当归、紫石英、禹余粮、黄鳔胶,沙苑子、乌贼骨、白芍、熟地黄、枸杞子。

固摄药:治带脉还需固摄,故可配以山药、莲子肉、芡实、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莲须、龙骨、牡蛎等。

5、维脉起拥护作用,分阴维、阳维两脉。阳维病苦寒热,阴维病苦心痛治在中焦。

常用当归、桂枝加鹿角霜、沙苑子、枸杞子等治疗,

常配合茴香、柏子仁、茯苓等通络。

6、跷脉起拥护作用,分阴阳跷两脉。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治在肝肾。

用白芍、山茱萸、熟地黄、龟甲、淡菜、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五味子,或半夏秫米汤等。

对叶天士注重奇经辨证用药,有不同观点。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时,对此大加批评,认为是叶天士故弄玄虚,说:“奇经乃十二经之余气,活十二经则奇经之治,药已在内,并无别有治奇经之药也。此老好为立异,故其说如此,但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耳”,“此老动云奇经者,乃十二经之溢出者也。十二经能统之,惟冲脉则为血海,女子经水及带下之事,全赖乎此,不可不别主治之法者也。此老欲欺人以不知,故时以奇经立说,而耳食之人亦拾其吐余,动云奇经,并不知奇经为何物,真堪一笑”。

当然也有人极为推崇,秦天一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说:“观叶先生案,奇经八脉固属扼要。”龚商年说:“惟先生于奇经之法,条分缕析,尽得其精微”。清《得配本草》中记载有43味归入奇经的药物,如附子、鹿茸等归入督脉;龟甲、巴戟天、枸杞子等归入冲脉、任脉;当归、白芍药、川续断等归入带脉;防己、穿山甲等归入阴阳跷脉;桂枝、黄芪等归入阳维脉;当归、川芎等归入阴维脉。

裘沛然在其著作《奇经八脉研究》中指出:“它(奇经八脉)不是一种简单的脉,而是十二经脉中的某些性质相近的几条经脉的联合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经脉,通过奇经的联络、统率,而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作用而又奇道别行的组织,奇经八脉就是这个联合组织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它的作用是联系、调整和主宰这个集体的经脉功能……所谓奇经疾病,应该包括该系统中几条经脉的合并疾病。它的范畴是极其广泛的。”如妇科的经带胎产类疾病非常重视冲任及带脉的作用,而妇科的经带胎产类疾病是三阴经、肝、心、脾、肾、女子胞等各经、脏腑的病变,这就说明了冲任带脉的病变就是三阴经、肝、心、脾、肾、女子胞等经脉脏腑的综合病变。

简单地说,各经脉脏腑有其各自疾病,而奇经疾病就是相关经脉脏腑病变的综合征,是各个子集合与交集的关系。明确了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就很容易把握奇经八脉辨证与用药—应用可以治疗几条相关经脉及脏腑的方药来治疗奇经疾病。如龟鹿二仙胶可补督任亏损,多由肝脾肾胞宫虚弱所致,证见淋漓漏下,带下量多,胎漏小产,男子阳痿、早泄、遗精等,其中龟板补肝肾真阴,鹿茸壮肾之元阳,人参健脾益元气,枸杞子填肾精,肝脾肾经为督任所统率的经脉,故能治疗肝脾肾,也能治疗督任,反之亦然。为进一步明确奇经八脉的性质,奇经辨证为用药的目的、用途、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综观历代医家对于奇经八脉辨证用药的论述可以看出对于奇经八脉及其辨证用药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都认为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密切,“八脉隶乎肝肾”,是共识。久病损伤肝肾,累及八脉,虚证居多,实证少见。从《内经》开始,奇经八脉的用药也多以补益类药(壮阳、滋阴、补益肝肾)为主。奇经八脉辨证用药,与其他辨证用药方法并无明显区别,甚至可以被替代,临床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故为大多数人所忽略,还有些医家很不以为然,如徐灵胎等人。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辨证用药方法,开阔了思路。笔者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时,对于有阳虚症状者,加鹿角霜、附子、补骨脂等入督脉的药物,疗效甚佳,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加以摒弃或是忽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