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情与昨天反过来了,虽然指数跌的不多,但个股跌的比较惨。全市上涨的只有1/3,下跌的有2/3。昨天大跌的酿酒今天是微红的,而昨天大涨的煤炭今天跌的不少。今天上午,贵州茅台一度上涨了2.5%,五粮液甚至上涨了超过3%,给人一种卷土重来的感觉。只不过,这次奇迹没有出现,抄底的应该是被埋了。这也是股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在行情走出来之前你总是提心吊胆,而等到趋势明朗时,基本上什么都晚了。我刚入市那几年,对于不少股票的走势判断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当时的心态根本承受不住剧烈的震荡和长期的横盘,最终与一些大牛股失之交臂。后来我痛定思痛,看好的股票买入之后除非过分高估,否则不再操作。这十几年下来,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很多人都喜欢看机构的研究报告,根据上面的业绩预测来寻找投资标的,其实我要说的是,机构的研报其实和微信群的作用差不多:涨的时候追涨,跌的时候没声音,你指望看机构研报能提前发现机会和规避风险,这个概率基本和闭着眼睛买差不多。刚去翻了翻华侨城A的研报,发现上一个研报还是去年12月,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份。相反贵州茅台的研报一直持续到2月10日,不过之后也不见了。事实上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机构们的研报都发的很应景,2月10日之后,贵州茅台股价大跌,于是他们就不发了。当前中泰证券和申万宏源的研报对贵州茅台都是买入评级,也就是可以跑赢大盘,两家机构预测的未来两年茅台的净利润增长在15%以上。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申万宏源的业绩预测。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申万宏源预测的规律。下面是2013年4月的研报,
可以看到,申万宏源预测的每年利润增长在23%附近,报表业绩基本零增长。其实这还是调整过的,实际业绩是负增长的。到了当年的10月份,贵州茅台的业绩增速下降已成事实,此时还是这个研究院,其业绩预测是这样的:
不仅是2013年下降了,2014年和2015年也同样调低了。请注意,此时预测2014和2015年都与2013年相当。之后这个分析师也不见了,换人了。
8月份中报出来之后,同一个人的业绩预测是这样的,仅仅过了四个月,2014年的业绩预测就从12%下调到1.5%了。但后面仍惯性预测业绩增长在15%附近。
下面是2014年年报出来之后的预测,当时已经是2015年4月了,情况还是比较糟糕,于是对2015年的预测也下调到了4.7%。2016年也下调到11.4%了。
时间来到2015年年报后,看着如此惨淡的业绩,于是分析师再次调低了未来的盈利预期,2016年预测值降倒了7.6%,2017和2018年也都在8%附近。
到了2016年中报时,贵州茅台的业绩开始加速,于是这位分析师也乐观起来了,2016年及之后的利润增速重新回到12%以上。
到了2016年年报出来之后,时间已经来到2017年4月。此时分析师发现,之前预测的2016年业绩有点大意了,但面对2月发布的乐观营业数据,分析师对未来的业绩增长更加乐观起来,2017年及之后的利润增长又上了22%上方。
而当2017年贵州茅台的利润增长达到62%打脸了分析师的23.7%的预测之后,分析师就大幅调高了2018,19及20年三年的业绩增速。
而2018年贵州茅台的实际利润增速落在了分析师的预测之下,只有30%,无奈分析师只好再次下调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速:
2019年的利润增长难得预测的比较靠谱,在2019年年报出来时,已经是2020年4月,此时正值疫情肆虐之时,于是分析师下调了当年的利润增速,而上调了2021年的利润增速:
上面不厌其烦列了这么多的业绩预测,无非在说明以下几点:分析师的预测都是基于当前的业绩增长,当前业绩增长快,就会预测未来的业绩增长更快;当前业绩增长慢,就会预测未来的业绩增长慢。这个分析师还是比较幸运的,预测的还是贵州茅台这种最近几年风口浪尖上的明星酒,而如果是格力电器、分众传媒这种企业,预测就没有半点准确性可言。从上面也可以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的一些特点,那就是锚定效应在业绩预测上的反映:未来的业绩预测总是与当前的业绩挂钩,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那些过去业绩一直在增长的股票,会认为会永远增长,直到永远。那些过去估值很高的股票,会认为会永远高估值,直到永远。那些过去业绩负增长的股票,会认为永远负增长,直到退市。那些过去估值很低的股票,会认为永远低估值,直到永远。贵州茅台估值跌到不足10倍时,投资者普遍认为贵州茅台的估值还会继续跌到8倍以内。而等到贵州茅台的估值涨到60倍以上时,他们认为估值比海天味业便宜,还可以继续涨到100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旗滨集团的市盈率都维持在10倍以内,于是他们认为这个玻璃股只值几倍,现如今涨到了30倍,但投资者的热情反倒更加高涨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华侨城A的估值都在5倍上下徘徊,很少有人记得这家公司十几年前的估值上百倍。于是大家都觉得,5倍就是它的合理估值。中国建筑的估值也曾经上过20倍,现如今只有4倍出头:这些真的是他们的合理估值吗?针对华侨城、中国建筑的持股逻辑中,除了来自于其业绩仍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股息率很高之外,就是估值已经低到变态而未来存在着巨大的价值重估区间。业绩增长叠加估值提升,就是戴维斯双击。买在低位,就是超额收益。三聚环保在2018年爆雷之前,业绩是年年翻倍的,于是机构的预测也会认为未来都是高增长,高增长带来高估值,公司的股价高速增长,市值一度排名创业板前10,在A股前200位。后来资金链断裂,业绩骤降,净利润从之前的20多亿降到亏损,股价大跌,一度跌到了3块多。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2021年净利润5亿,以后每年利润增长30%,不香吗?说这些话的人根本无视公司为什么会亏损,未来如何盈利,而只是被锚定效应裹挟而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判断罢了。过去的业绩,并不决定未来的业绩,亏损如此,盈利也如此。也因此公司的净利润两年就从20亿降到亏10亿,而盈利也不需要从1000万每年增长30%增长20年才回到20亿,它可以一年内就从亏10亿转到赚10亿,三五年内盈利过百亿:业绩是由公司的实际竞争力和产业决定的,不是由去年的利润决定的。所以,在市场普遍的预测和实际业绩表现之间,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预期差,而这个预期差会导致巨大的估值差异,这个估值差异,就是我们超额收益的来源。在2017年之前,三聚环保是创业板的明星企业,而在此之后就上了黑榜。2017年之前,三聚环保的悬浮床技术还在图纸上,但公司被光环笼罩,林科也飘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2021年的今天,悬浮床技术的应用已经落地成实际的工业化装置,即将开始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但公司被负面新闻缠绕,俨然一个垃圾股。我们破除锚定效应,冷静看待这家公司到底具不具备龙头的潜质。首先从行业角度来说,公司未来的发力点是生物质能源,包括绿色燃油和绿色化工产品,对标的是芬兰的NESTE公司。NESTE是全球当前最大的二代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市值约3400亿人民币。绿色能源将来会是一个持续的风口,具备巨大的成长空间。其次从技术壁垒来说,全球范围内具备规模经济生产二代生物柴油的公司只有NESTE和即将投产的三聚环保。而NESTE在废弃油脂加工技术上尚落后于三聚环保。而三聚环保的这一技术基于悬浮床平台技术,而悬浮床技术本身具备很高的技术壁垒。行业空间巨大,技术壁垒很高:未来不是三聚环保的会是谁的?不同于动力电池领域的多种技术路线及多个龙头的激烈竞争,在绿色燃油领域由于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竞争者较少,空间巨大而利润丰厚,前景广阔:想不成龙头都难。过去不是龙头时被当做龙头,如今实力已经是龙头而不被当做龙头:一切都只看股价有没有涨。但如果股价已经涨到高不可攀,你的投资机会还会有吗?之前有人在讽刺三聚环保技术造假时说:如果你的技术真这么好,那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为什么不用?人家都傻吗?如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真有那么牛,那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奖?人家都傻吗?如果贵州茅台真的那么好,那股价不到100块时你为什么不买?你是真傻假傻?我反问一句:如果你真这么聪明,为什么你没获得诺奖?这种似是而非的线性思维实在是害人不浅,其问题在于预设前提,认为市场高度有效,使得价格始终等于价值,不存在估值偏差。在这种线性思维之下,任何的偏差都会被及时发现并纠正,也因此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每个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掘,没有任何人的任何才华会被埋没:现实真有这么美好吗?公众号定位
我的公众号主要分享我对价值投资的思考和总结,主要聚焦于发掘具备宽广的护城河、持续的成长性和充分的安全边际的优质成长股,适度分散,长期持有,坚守价值,拥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