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传统赏石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是由4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以灵璧石为首的传统赏石几千年来一直是是我国赏石文化的主流,只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式微,喜欢传统赏石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以下五个原因造成的。
1,传统赏石资源枯竭。传统赏石开发较早,再加上近些年的疯狂开采,资源迅速枯竭。
精品灵璧石欣赏
2,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是社会文化对赏石文化影响的结果。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关系,人们对色彩的认知非常有限,能接触到有色彩的物体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古代用五彩来泛指各种颜色,五彩为黄、青、白、红、黑,与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对色彩的认知一直到明、清两代才有了大的发明和发展。对于色彩的认知可以从颜料的应用方面来得到印证。例如明朝以前的瓷器基本都是素色的,明清时期的瓷器特别是清朝的瓷器颜色和纹样都要丰富的多。古代人以纯净的素色为美,现代人喜欢多彩的东西,社会文化的变化影响着人们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决定了审美取向,这只是现代人喜欢传统赏石的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传统赏石的颜色比较单调以青色为主
精品灵璧石欣赏
3,喜欢传统赏石的人数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懂传统文化的人数在减少,能看懂传统赏石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知道我国古代人书写的工具是毛笔,绘画的工具也是毛笔,甚至绘画的颜料也是水墨,绘画技巧和书写技巧互相影响有书画同源之说。古代的文人好多练习书法的同时也修习绘画,国画中的山石正是对传统赏石的一种描绘,好多的传统赏石正像是山水景观的“缩小版”。古代人对山水之美的理解之深刻是现代人所不及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古人和近、现代人对山水描绘的名篇华章的数量对比就可以知道了。古代很多大书法家同时也是绘画高手,比如提出传统赏石理论的米芾,他既是书画大家也是赏石大家。
传统石欣赏
古代赏石赏析以米芾的瘦、漏、透、皱四字为要诀,“瘦、漏、透”三字是对石形特征的概括,“皱”是石表纹理的起伏和褶曲变化,也是对石头外形的一种描绘。可见传统赏石的审美是以石形为重点的。传统赏石中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除昆石的石质是以二氧化硅为主外,其它三种石头的石质都是石灰岩类。传统赏石瘦、漏、透、皱四字字面理解起来并不难,难在对传统赏石之美深层次的理解。古代的文人经常咏诗作赋来赞美山水,经常通过绘画来描绘山水,因此他们玩起传统赏石头来就容易把这些认知融会贯通到赏石文化中去。为了让更多的人对于传统赏石有所了解,下面我对传统赏石的四字要诀逐一进行阐述。
灵璧石砚山
“瘦”的要求是石头的形体避免臃肿,骨架坚实而又灵秀飘逸,看起来轮廓清晰分明而又姿态万千;“透”是指石体上有左右、前后贯穿的孔洞,孔洞在视觉上延伸了空间感,通透而有趣,大小不一、分布合理的石洞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漏”是上下的孔洞和缝隙,和“透”的效果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让石体看起来生动有趣、避免呆板;“漏”和“透”交织,孔洞相连就会让石体看起来富于变化,有玲珑之感;“皱”是指石表的起伏和微观的纹理表现,有序的纹理和起伏让石头看起来有曲线之美和“质感”。
精品太湖石欣赏
传统赏石之美在于姿态万千且富于变化:景随步移,静中有动,意境深远;传统赏石的形态之美在于气象万千,有具象也有意象,沟壑纵横、孔洞通幽、石纹缠绕、变幻莫测。传统赏石之象有山川景色、人物肖像、动物姿态等,更多的是不可名状之象。富于变化,不可名状,观之又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韵味和意境。
精品太湖石欣赏
4,喜欢传统赏石的人数减少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造假泛滥。四大传统名石由于开发时间悠久,赏石资源枯竭,由于稀缺的原因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一类赏石的价格也比较高,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为了逐利大量造假,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传统赏石的名声。
精品英石欣赏
综上所述传统赏石类的影响力在变小,喜欢传统赏石类的人在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枯竭,造假严重,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够,能看懂传统赏石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要加大对传统赏石类新品种石的开发利用,加大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在宣传赏石文化的同时也要加大传统赏石文化的宣传。各位石友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你们对传统赏石的现状是怎样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精品昆石欣赏
声明:图片来自网上,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