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化而欲作无为自成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无为篇第二章)
化而欲作  无为自成
(原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指没有事情是它做不到的。
2、守之:即守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我生长,乃至全自动化。“道”翻译成科学的语言就是全自动化,可以自动更新与升级。
4、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欲望有膨胀等偏离道的情况出现,自然得到纠正。镇:通“贞”,安定、纠正。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质朴。
【释义】

道,从不刻意去做什么,但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君王若能顺道而为,万物将自动化运行。即使有人好像脱离了“道”,我们也不去过分强调对方“背道”之名,不去回应和强化,对方的行为得不到关注和支持,慢慢就不再生出杂念。当妄念去消,重归于道,万物再归于自然运行。

【释意】
化而欲作是关键。法做事,就想改变,改变人、改变事物。道不改万物本性。道从“欲”入手,欲如果依靠自制能力强行压制必不长久,当经验过并圆满之后,就无需再体验,会自然剥离。欲,是谷+欠。谷分别有形之谷、无形之谷。有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物质能量,无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精神能量。每个人内在都是圆满具足的。内在圆满,外在有“欠”,造成一个“欠”的感觉。如果把“欠”补上并体验完整,一个人内在和外在就都完整且圆满了。“欠”的感觉就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欠”与“谷”彼此相辅相成,永无止境。
欲本是中性的,欲的好坏取决于满足“欲”的方式,是以和谐的方式达到,还是以破坏的方式达到。“和”是道运行的方式,破坏及争斗则代表着法,包含着有能量的对抗和挫折。当你知道众人之所欲,则无需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身上。道把“欲”看成集体意识,要根据集体意识创造DNA。宇宙赋予的“欲”,都不难得,因为都源于自然。人为了自己头脑创造出来的假“欲”,通常是“贵难得之货”,要很费力地去推广与传播。将“难得之货”变成“不贵难得之货”就做到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此句意为:做到不欲,即可无为取天下。满足代表着内在的知足。如果内在不知足,拥有再多的钱也是不知足。为何不知足?因为有后顾之忧,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不知足。因此,道的核心,是要让与系统相关的人无忧,天之道可以让众人无忧。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五章(无为篇第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原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用,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自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法。
2、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3、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这个“无”指毂中间空的地方。下面二个“无”分别指淘器中空和门窗的中空。
4、埏埴:用水和陶土做成器皿。埏,以土和泥;埴,制陶器的粘土。
5、户牖:门窗。
6、利:便利,利用。
7、用:用处,用途。
【释义】
万物有无相生,无有为用。就像车轮和车匝,因为它有“无”(空),也有“有”轮,所以车轮可以使用。又如器皿,因为它有“无”(空),也有“有”(型),才可以当器来用。还比如房子,因为它有“无”(空间),也有“有”(墙壁),所以才可以当房子用。所以有“有”才可以利,有“无”才可以用。
【释意】
本章讲的是“有”与“无”的原理,其核心是“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是为“利用”。何为敝则新?利是“敝”,用的是外部的保护盾牌,但后面的空间可以为我所用,敝一方面是防范危险,一方面是支持成长。用是“新”,“利”服务于“用”。用好其利,即是用天之利。利的法则:天之道,利而不害,不要与天争利。用的法则:用的越多,宇宙支持你越多。因此要替天行道,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真正的无为不是不做,而是要布好局,建好水龙头,让水变成自来水,这是大智慧。无为最终是建立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有无”是阴阳法则,生生不息,讲求阴阳之间的平衡。为何今天很多商业的人无法突破?因为太多关注“有”的层面。有利,代表着有限的面相;无用,代表着无限的面相,而更高境界的一个词是“用无”。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六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是行事方法论,原理是阴阳必然互相转换.我们 ...

  • 夜读道德经(连载21):道隐无名

    大多人都觉得:"人过得留名,雁过得留声",这才是没有虚度此生. 但"名"真有这么要紧吗?如果玫瑰不叫玫瑰,它就不再芬芳了,那只能说明,它不是真正的"玫 ...

  • 道恒无名 化而欲作 不辱以静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 大道永恒,自然.无争:有功不居,有名不就,故而大道无名. ...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章命题为:朴则生. 大道无为而无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非智治国德深乃顺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 「 共读时光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作者 | 李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大国下流各得其欲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国篇第六章) 大国下流 各得其欲 (原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