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肾衰肌酐高过千,中医治疗肌酐降到正常,这4种信号提示肾衰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肌酐是衡量肾脏功能的化验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脏的健康状况,体现了肾脏受损的程度。肌酐越高、肾脏病变的程度越严重。肾病如果持续恶化,就会慢慢发展成肾衰竭,而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最重要的表现是肌酐高。
患者的肾功能正常时,肌酐是从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肾功能受损时,肌酐从肾脏排不出去,只好经过肠道粪便排出体外。当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血肌酐即可上升,但当肾功能代偿机理正常时,血肌酐也可不出现增高。
虽然血肌酐并不是敏感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但是,当肾功能仅剩下正常的三分之一时,肾脏代偿不了时,血肌酐才会明显上升。慢性肾病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不断恶化,进展到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阶段时,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血肌酐指标的升高。
男子肾衰水肿肌酐一千多,中医治疗降到正常,免遭透析
病案:患者xxx,男,57岁,江苏人。慢性肾病肾病多年病史,因咳嗽伴全身水肿、呕吐3天,到当地一家医院就医,伴尿量减少、胸闷气喘,检查血肌酐 1000mmol/L以上,原计划血液透析治疗,因家属不同意,给予中西药物治疗。患者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面色虚浮,舌淡红,苔白腻略黄,脉细滑。西医诊断:慢性肾衰。
中医诊断:水肿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中医治疗应健脾益肾排毒。处方以“肾衰合剂”为基础药方加减味,药物包括:葶苈子、紫苏叶、黄芩、芦根、法半夏、薏苡仁、牛膝、车前子、陈皮、桂枝、山药、猪苓、茯苓、炙大黄、丹参等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中药灌肠药方:生大黄、煅牡蛎、丹参、蒲公英等。每日1次,保留灌肠。

  

用药2周复查,咳嗽缓解,仍有水肿、恶心欲呕吐、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面肢虚浮、腰膝酸软等症,血肌酐降 600mmol/L左右。原方去黄芩,黄芪加量,保留灌肠同前。继服3周复查血肌酐已降为300mmol/L以下,继续沿用综合治疗,1月后复查,血肌酐已降为180mmol/L以下,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继续中药调理,辅助饮食调理,定期复查,随访病情保持稳定。
专家点评:慢性肾衰中医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溺毒”“关格”“癃闭”“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之说。有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病因可分为“本因、标因、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伤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内,弥漫三焦,波及他脏而发本病;“诱因”为突感外邪,肺失治节,三焦不利,湿浊潴留,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损伤脾肾而发病。不过大部分医家都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肾衰合剂”药方组成:黄芪、酒大黄、丹参、茯苓、桃仁、半夏、陈皮、山药、牛膝、薏苡仁、黄柏、桂枝等。功效:健脾益肾排毒。主治:脾肾两虚、湿瘀毒聚类型的慢性肾衰。该患者虽久病体虚,但发病时有咳嗽等外邪犯肺之证,在药方中加入葶苈子、黄芩、芦根、紫苏叶等清肺利水之药,与健脾益肾、祛湿通利之药相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延缓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
身体出现4种信号,警惕肾衰竭来临
1、电解质紊乱。通常肾病患者的血液当中,其钙磷钾的指标都是很敏感的,通常会伴随有高磷、高钾、低钙血症。持续性的高血钾会导致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而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则会诱发骨质疏松问题。所以,需要保证体内血液流畅,维持正常代谢,远离高钾、高磷的食物,适当给身体补钙。

  

2、免疫力差。一些肾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病情较为稳定。也有一些肾病患者的病情总是反复,根本原因就是身体免疫力差。平时总是经常感冒、出现睡眠障碍、感到浑身无力、没有精神等等,这表明身体免疫力低下。因为免疫功能较差,从而导致身体反复出现炎症反应以及致病因子,不小心就会导致疾病复发。
4、高血压。当肾脏出现病变之后,肾小球受损,导致水钠代谢出现紊乱,继而引起高血压。高血压以及肾病相互促进,血压居高不下就会增加血管的压力,从而导致肾动脉高压,引起血流供应不足,从而损伤肾小球,促进肾脏功能的恶化速度,最终引起肾衰竭。
5、血液粘稠。有些肾病发展到中后期,容易出现血液粘稠,身体处于高凝状态。因为过多尿蛋白丢失会降低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而导致低蛋白血症和高血脂症,血液出现浓缩,增加血液额黏稠度。而血液粘稠会减慢血液流通速度,从而导致肾脏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滋养,还会增加肾脏出现血栓以及栓塞的风险,会引起肾衰竭或危及到生命安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