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信贷系列1 ——信贷、信用、风险、杠杆!

作者:孙自通

 出品:十点法务

很多问题贷款之所以会出现,是源于对信贷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违背。基础的东西最重要,因为基础的东西往往暗含了一些实质和核心的东西,面对复杂的信贷业务,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信贷业务人员应当加强对信贷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今天我们跟大家聊聊四个基本的概念:信贷、信用、风险、杠杆。

每个人对于信贷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信贷就是借钱给别人;有人认为信贷就是用钱满足别人的资金需求;有人认为信贷就是把钱借出去,把钱收回来;有人认为信贷就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认识信贷的本质,才能避免信贷的误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信贷呢?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信用社等机构以货币的形式提供的信用,即以银行等信贷机构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狭义的信贷是一种授信行为。

信贷机构要想做好信贷业务,需要对信贷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信贷而言,究其本质,信贷是指信贷机构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有偿让渡给其他人,并在贷款到期时收回资金本息以取得收益的行为,是资金使用权的一种有偿让渡。信贷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其有偿性,即信贷机构将资金出借给借款人,并不是白给借款人,借款人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对于信贷机构而言,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就是信贷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

对于信贷,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信贷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信贷业务作为最基础的金融业务,也不例外。在经济生活中,资金盈余的单位和个人有多余的资金,而它们又并不想在当前作进一步的开支;而赤字单位和个人需要更多的开支,但缺少资金,计划不能实现。信贷活动的实质就是资金从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的有偿转移。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的介入形成了传统信贷市场机制,极大地推动了这个转移过程,对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信贷是一种服务

信贷是银行等信贷机构为借款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个人等借款主体的融资需求。既然信贷是一种服务,信贷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决定客户满意度的核心因素,信贷机构应当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但现实的情况是,长期的卖方市场导致很多信贷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很多业务人员在客户面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随着竞争的加剧及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信贷机构及业务人员一定要转变想法、改变姿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三,信贷业务一般需要产生增值才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信贷业务只有产生增值才是合理的,也即借款人通过使用借款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利润覆盖其借款成本才是合理的。例如,如果借款人借款是用于经营,借款人拿到借款后应该能创造足够多的利润和价值覆盖其利息成本,这样的借款才是合理的,如果借款人连利息都赚不出来,借款人是不会借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贷业务追求的是双赢。这一点,也是我们对借款人借款用途合理性进行判断的重要考量因素。

第四,借款人的到期无法还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有偿性是信贷业务最基本的特征,信贷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的风险,授信风险是最古老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最大的风险,记住这样一句话“当信贷机构将钱交到借款人的手里,还款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借款人的手里”。

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信用,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

说起古老,信用一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一些商人在当地的集会广场上放一条长凳,经营货币借贷,正是那个时期出现了“信用(credit)”这个词。当借款人前来借款时,放款人使用这个词,意思是他相信借款人,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信用”的雏形。同时,也出现了“破产(bankruptcy)”一词。有时,放款人因错误相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而发现自己已无法继续经营时,就会将长凳一摔为二,说明其已经“破产”。

说起现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形成市场秩序,成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和价值标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信贷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使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信用一词,依词源解释:“人之道德,有诚笃不欺,有约必践,夙为人所信任者,谓之信用。”从这一解释来看,其主要是在道德方面对信用进行的概括,强调的是说话算数,履行承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的是借贷活动,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特殊价值运动,信用是一种他人认可的未来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

信用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加强,信用将会成为社会交易主体最重要的资产。

在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两种授信行为一是信贷,一是赊销,赊销本身也是一种授信。由于信贷业务本身是一种授信行为,而信用包括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两方面,信贷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需要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进行调查和了解,并且需要在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情况决定是否对借款人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期限。

所谓授信就是授予信用、承担风险及获取利益,授信是一种商业行为,授信的艺术就在于把握风险,通过精心的产品设计和严谨的风险控制,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管控的合理范围内,使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基本职能就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是信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没有绝对安全的业务;风险带来了市场机会,一般来说,信贷机构面临的风险越大,收益往往也越大;就风险而言,识别是核心,管理是必备的手段,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的消灭风险,而是在有效识别、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和控制风险,将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风险分为上侧风险和下侧风险,下侧风险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通常可以用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金额两个维度来衡量,这种风险在信贷机构经营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测量、评估与管理。

信贷业务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的主要来源,信贷资产质量好,银行就会发展的好,信贷资产质量差,银行可能满盘皆输。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是信贷机构面临的两类主要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信贷机构面临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主要指的是对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分析,中观主要指的是对行业的分析,微观主要指的是对具体借款人的分析。多年来,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单笔贷款、单笔业务的微观风险考查上,忽视了宏观经济、中观行业的深入分析及把握。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专注单个客户、单笔业务的微观层面的分析,当然,在对具体项目分析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对宏观经济、中观行业的考量,对宏观经济、中观行业的考虑需要融入对具体项目、具体客户的考量中。

信贷风险控制面对的是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企业,是未来的不确定世界,以及背后复杂的人性,银行对信用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是“先求控大,后才控小”。即先要从整体上去理解经济、行业、市场周期的规律及当前的趋势,再深入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商业模式及经营业绩,在此基础上再把控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宏观层面的风险控制主要依靠银行的顶层设计,当前,银行迫切需要加强对经济趋势、行业趋势、市场趋势等“大趋势”的分析,在“大趋势”拐点形成之时,改变长期以来的顺周期行为,尽力降低因市场风险引发的系统性信用风险。[ 刘元庆:《信贷的逻辑与常识》,中心出版集团,2016年12月第一版,第15页。 ]

各个信贷机构都应当确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战略并构建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战略泛指全局性、统领性的规划和方案,体现组织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战略及其相应的配套机制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战略与本机构总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风险管理战略是为实现机构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战略应当根据企业总体经营战略而制定,为保证机构经营目标的实现,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战略应当与机构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值得一提的是,信贷机构未确定明确具体的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制约信贷机构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风险管理战略在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又处于统领全局的地位,指导协调风险体系的组成部分的工作,可分解为各业务领域及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方针。

风险管理战略定义的核心内容是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代表了金融机构对风险及回报的态度,某些机构在经营中以风险规避为主,而另外一些机构可能采取更多的主动接受风险的经营行为。风险容忍度则是在风险偏好的总体指导下,对风险敞口量化后确定的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可预见风险水平。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二者共同解答以下问题:金融机构承担何种风险?承担多少风险?承担风险的边界在哪里?明确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界定,使得业务风险决策过程保持相对稳健,而非盲目的选择风险管理策略。[ 陈红梅著,《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第62页。]在现实中,业务条线和风控条线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业务部门容易犯的错误是为了提升业绩把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准入,风控部门容易犯的错误是满眼都是风险,到处都是问题。出现这种矛盾的的根源就在于机构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即风险偏好及容忍度不清晰。

信贷机构一定要有全流程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所谓全流程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某个环节,风险管理从信贷机构选择市场和设计产品时就已经开始了,通过选择市场和设计产品控制风险、通过业务流程控制风险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两大核心。所谓全员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控部门的事,而是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

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是信用、杠杆和风险的总和。信贷业务作为最基础的金融业务,总是与信用、风险、杠杆联系在一起。当借款人产生资金需求时,其可以通过自己的信用融资,借款人不用马上付钱就可以获得服务和产品,这是赊销,借款人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就是信贷。通过信用不用马上付款就能获得服务和产品以及信贷资金,必然会产生杠杆,有了杠杆,必然就会有相应风险,一般来说,杠杆越高,风险越大。

从国家层面来说,信贷是国家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从个人及企业的角度来看,信贷是通过信用不用马上付款就能获得服务和产品以及信贷资金。合理的负债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让个人提前享受到产品和服务,但过度的负债可能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灾难甚至灭顶之灾,企业和个人的负债规模(杠杆)应当与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相匹配。债务属于借款人的固定支出,无论借款人经营状况如何到期都是要偿还借款本息的,一般来说信贷业务只有产生增值才是合理的,即收益大于成本,关键要看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如何。另外,借款人如果要正常还款需要有相应的现金流,现金流是维系杠杆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才能让杠杆维持下去,对债权人来说,现金流比资产、利润更重要。

信贷业务是顺周期的,当经济繁荣,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加杠杆的时期,企业会通过借入更多的债务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经营规模,这个时期,由于有收入和盈利做保障,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也会比较强,即便经营出现一些问题,也能通过对外融资补充流动性,因此,在经济繁荣期时,企业很少违约。在这个时期,很多信贷机构往往会忽视风险管理的作用,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初期赶上了经济上行期,很多从业人员感觉,做信贷业务太容易了,只要把钱借出去就能挣钱,挣钱太容易了。但是一旦经济下行,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杠杆所带来的债务负担将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经济繁荣时期的很多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一旦无法实现投资预期,很多投资就有可能会变成变现能力差的不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再融资环境往往也会同步恶化,多重因素下,企业往往会陷入困境,违约概率加大。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加杠杆很容易,但是在经济下行期想要去杠杆却很难,上行期放贷,下行期收贷成为银行的常态。小额贷款公司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点的生动体现。

就信贷业务而言,把钱借出去容易,把钱收回来却很难。信贷机构将钱借给借款人,借款人将资金用于自己生产经营,这是个“钱变物”的过程,等到还钱的时候,是“物变钱”的过程,“钱变物”容易,但“物变钱”却并不容易。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四万亿计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回报,通过借入债务扩大经营规模,拼命的加杠杆,负债扩张,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下滑,产能日益过剩,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过去通过负债形成的资产变成了无效的产能,并且流动性比较差,过去杠杆越高的企业,目前财务成本越高,日子越不好过。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周期对信贷业务的影响不容忽视,信贷机构的顶层部门应当加大对宏观经济及经济周期的研究力度,笔者相信,经过这一轮经济周期的洗礼,很多信贷从业人员对信贷业务会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简介: 孙自通,小微企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领域知名专家,知名培训师,“信贷风险管理”公众号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