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需求侧调控为何变成了“放水”
虹野:需求侧调控为何变成了“放水”
文/虹野
需求侧调控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宽松的货币与信贷要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需求,产生消费,通过需求的增长来减少过剩的生存,进一步推动供给的产生,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投放出去的信贷和货币究竟如何流向却是需要经过市场的选择的。很有意思的是,除了房地产之外,其他的行业却几乎都把资金投放给了企业。企业很难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再使用好这笔资金,此时就出现资金错配现象。就像2008年钢铁进口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这些企业使用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房产,结果在2012年房地产低迷时期不少钢铁企业无法还贷,导致企业倒闭。
可见,需求侧调控如果仅仅变成了资金“放水”到企业哪里,那么资本错配现象必然产生,当生产过剩产生的时候,企业家需要的是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资金。因此需求侧调控产生的宽松信贷如何流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显然在当前社会腐败问题依然存在,金融系统在信贷发放方面违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需求侧调控很难实现需求,反而变成了的“投资”,产生额外的供给。
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A企业的投资就会变成B企业的需求,市场无法区分需求侧调控发放的货币带来的需求的“真伪”,所以每当采用货币政策进行经济刺激的时候,都会迎来一阵经济的“繁荣”,但是当货币回收的时候,各个企业都要把自己的投资变现,此时才发现社会总需求价格和社会总供给价格差距更大了,也就是说生产过剩的更加厉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都错过了产品质量提升以及转型的时机。更为重要的是,需求侧调控是逆周期而进行的,经济低迷的时候适当宽松拉动需求,而经济过热的时候要回收信贷了。但是企业投资变现的时候却难以实现,故而信贷难以回收,这就使得需求侧调控成为了“放水”救市。事实上,需求侧调控名存实亡。生产过剩的危机依然没有解决,“放水”就变成了“饮鸩止渴”。
资金如何配置产生有效需求,这不仅仅是需求侧调控的问题,也是供给侧调控的问题。这是因为企业具有双重身份,既能产生供给同样也能产生需求。因此无论采用需求侧调控还是供给侧调控,资金有效配置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这需要金融系统对于企业风险的判断更加科学,同样也需要权力部门不能干涉资金配置的流向的具体事务。这需要有一个廉洁政府来监管而不是干涉资金流向。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hongye_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