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打油民谚,腊月年事说周全!

——回复『 早安 』,诗词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 ◆

喜洋洋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 百年经典

很早以前,老百姓没有精准的计时工具,大都也没念过书,不大会算时间,所以为了计算距离过年的时间,就编了一首打油民谣:
腊五吃过五豆粥,太阳长了一斧头。
腊八喝了腊八粥,太阳长出叉把头。
除夕吃过年夜饭,一天多出一根椽。
正月十五赏完灯,喂饱牛儿备耕田。
在过了冬至后,每天白昼白天时间在加长,老百姓就用家家都有的农具来比喻。这种时间的计算方法,也有别样的民谣:
五豆腊八二十三,离年就剩七八天。
腊月围绕过年忙,杀猪宰鸡贴春联。
这种民谚虽然称不上大雅,却是我们祖祖辈辈通过时间摸索出来的,也是一种最接地气地对春节的期待!
在民间,素有“进入腊月门,转眼就是年”的说法,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
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那么,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哪些丰富的习俗呢?
  • 腊月初五,五豆节

每年交上腊月,年的气味就来到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当属腊月初五,五豆节。
这一天,在晋南、晋东南、豫西、关中、渭南等黄河流域的农村地区——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曾经盛行着过五豆节的习俗。
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五种豆子和玉米糁一起煮粥吃,称“吃五豆”。
  •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至,春节也愈发近了,这一年在外的拼搏的你辛苦了,别忘了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养胃又暖心,来年可万事“粥”全。
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便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期盼来年生活富足,财源滚滚。昨日便是腊八节,不知你吃腊八粥了没?
  • 腊月二十三

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
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尘”与“陈”为谐音,新春扫尘便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晦气扫出门,新的一年,孩童喜庆欢乐,事业飞黄腾达,家庭和谐美满。
  • 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天地玉皇会在这一天亲自下界,探查人间善恶,并决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祀玉皇,为来年祈福,称之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古时候普通人家平时不舍得吃猪肉,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杀掉自家的猪。
这一天大家齐聚一堂,桌上一碗碗喷香热乎的炖猪肉,瘦的就酒,肥的解馋。
菜肴香味越飘越浓,春节的步伐越迈越快,时光依旧美好,流年星光闪耀。
  •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
集市熙熙攘攘,家家户户都来置办年货,新春正在路上,团圆也在路上。
热闹的氛围中,心与心的距离也更加贴近。
  •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蒸笼里馒头、包子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
窗户上的大红花窗纸,大门上的喜庆福字,都是对来年的期盼,新的一年,祝愿家庭和美,欣欣向荣。
  •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时,家里要摆酒宴,人们往来拜访进行别岁,还要在户外焚香,称为天香,也要祭拜祖先。
在这天中国人有“上坟请祖”的习惯,也有地方有“二十九去打酒”的习俗,还有些地方会选择这一天张贴对联,寓意圆满。
二十九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盛大春节的序幕开端,忙了一年,终于能一家团圆!
  • 大年三十

这一天所有人都赶着回家吃团圆饭,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
鞭炮声不绝于耳,新的一年,爆竹声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春联凝聚了幸福的心愿,饺子包裹着快乐的味道。
一年的辛劳在今天放下了,一年的欢欣在此刻开始。
腊月到,送温暖:
愿您,心有春风,花开四野。
腊月到,送美好:
愿您,衣襟带花花不落,
岁月如歌歌不停。
腊月到,
愿您无人相伴,仍可自在潇洒;
愿您有人常伴,却不忘布施送福。
腊月到了,
愿在外的游子都能回家团圆,
愿在家的父母都能放下期盼,
腊月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