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的书
李文慧同学近来帮助我校书稿,我常要她从书架上取某本书来核对引文,或者查看版权页等。有时候,我临时出去有点事,就建议她利用这个空闲把我办公室的两架书熟悉一下。她照着办了,可似乎一下子并不得其意。前天晚上,校完稿子,我送她到通往学生公寓的天桥,路上又提此事。为了增加趣味性,给她讲了一段我的往事。
我滞留东北师大期间,室友袁国兴兄毕业留校,学校拟分配给他一套两室的旧房,那是一位老教师得了新房后倒出来的,正待腾出。袁兄的夫人邢工程师于是专程从哈尔滨到长春来考察。联系妥当,袁兄邀请我一道前往师大一教看房。
那位老师家中住现人口不多,起居室兼书房中除了一套漂亮的沙发外,还有三、四大架的书。架上的书都很新,排列很整齐。我扫了一眼,大致是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等人的文集及新文学史大系等大路货,便没有十分在意。不料这些书竟使袁夫人很感兴趣,回学校的路上称赞不已。她的原话,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称赞书架比自己家的书架有气派,书很多、且整齐之类。我微微摇头,和袁兄相视而笑,袁夫人觉得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似乎不赞成她的观点。
回到研究生楼,我指着自己的书架给她看,说:我的书架,上面的书大大小小,排列似乎不很整齐,且旧书居多,可便于研究。我说,书大小穿插着放,是因为同类的书要放在一起。旧书多,除了淘的旧书外,多数是因为重要,读得多,所以旧了。我向她介绍书架上某层是某类书、另一层又是另一类书,一些书是写某篇文章所用,另一些书放在一起,是为另一项研究作准备。总之,我的书架没有花架子,都是敦实货。
邢工程师是铁路电气工程专家,平常使用文献数量比我们学文科的少得多,所以一下子被那位老师的漂亮书架蒙住了。听了我的解释,恍然大悟。说,你这是学者的书架,那位老师是藏书家的书架。
后来听袁兄说,那位老师原是中学教师,调师大时间不长,近年孩子们出去了,手中宽裕,所以买些专业书来放架上,虽说使用的频率没我们这些博士出身的人高,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值得同情的。我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说明了一些问题。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现在的条件下,一个学者,尤其是文史学者,要有自己的书架。我的十几架书,都是在几十年间慢慢积累起来的。放在办公室的两架多常用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的近来的学术兴趣,能够从中看出我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我要李文慧同学熟悉我的书架,除了要她了解本专业文献外,也希望能够通过熟悉我的书架,在治学精神方面对她有所影响。她是一个聪明学生,想能体谅我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