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性的莲花》之257《改命之道》
朋友带着母亲来访。我刚来北京就认识她们一家,十六年了。我刚创办公司、创办《益生文化》的时候,朋友的母亲专门购了伊莱克斯冰箱送到我公司,希望大家生活更好一点。2001年,我在北京办《益生文化》,也办道学经典讲座,朋友的母亲也来听课,那年她五十四岁,一晃,她七十岁了。
以前,朋友的母亲每年都来拜年,后来因身体不是很好,就没再过来,而让女儿常来看看。一晃,我们近十年没见面了。
朋友让我看看她今年的大运,要我占卜一下。我说,你报四个数字,我用“小成图”给你看看。朋友报了四个数字,我起卦,结果是“火雷噬嗑”卦、“风天小畜”卦。我说,你的工作可能会遇见困难,要重新找工作了,困难多了点。朋友说她担心的正是这事,公司换主管,有很多人事的变动。
朋友要我看看其他,我随意看了看:说你父亲的身体比你母亲好,我倒是担心你母亲,看卦象,就像命气要尽了,要辞世一样,是衰墓之气。
我这话一出口,朋友和母亲很吃惊。朋友说,虽然父亲身体有病,但父亲的身体的确比母亲好。朋友的母亲就在眼前,我们是很多年的忘年交朋友,她经常读我的书,我们之间,不讲究任何虚套。朋友的母亲说:我在过六十六大寿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活不过七十岁。今年六十九,虚岁七十。我自己也知道,我不怕死。
我对朋友说,你父亲的病在肺脏。别看你们父女经常嚷嚷,你和父亲还是很通气,契合。你很孝顺。
朋友认可此言。
我们交往这么多年,没谈过他父母的疾病。但卦象里有。在“小成图”的九宫里,乾宫是父亲,坤宫是母亲。朋友乾宫是“泽天夬”卦,上兑下乾,都是金,对应肺,上为兑,为缺口,象征呼吸困难,所以我知道她父亲病在肺。朋友说,父亲患的是“肺心病”,呼吸都困难。我告诉她,可以教父亲炼六字气诀呼吸法,能改善肺功能。过去患尘肺病、肺气肿的人,有练呼吸法治疗好的。
朋友的卦中,坤宫是“山地剥”卦,仅有一爻阳气。上艮下坤,艮为坟包,坤为墓穴。如果占卜寿命、占卜疾病,遇见此卦,就是死亡之象。如果卦里再有震卦,为棺木,必死无疑。朋友只是剥卦。
朋友说母亲有厌世的想法,是放弃的想法。
我说:要积极阳光地生活。不能厌世,不能放弃。放弃和放下不同。放弃是无可奈何和失望,放下是悟达和超脱。要延寿以更好地明道、修道。
朋友的母亲说,不怕死亡。
我说:不怕死,你目前还做不到,真正对死亡没有恐惧,那是大定力,大智慧。不是说一句我不怕死,就真不怕死。延寿是为了有更长的时间修行。
我还讲了很多道理。比如,悟道的人,如果寿数七十岁,心开悟了,也不必延寿,“再入轮回作众生”,很自在,二十年后又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或大姑娘;如果苟延残喘地活到九十岁,七十岁到九十岁的这更年老的二十年,如果不能悟道,我不要,我愿意要那生龙活虎的年轻的二十年。
延寿,是为了很好地悟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心灵安顿了。
朋友的母亲又有了信心。说十五年前听我讲道家经典,当时就改变了她。有一晚,她还梦见我加持她,还梦见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性命双修”。当时身体有病的她,心态变了,身体也好起来了。
她说起十五年前的梦,因为当时她给我说过,我记着,我说出了当年她梦见的那四个字。我说,现在延寿,就要为性命双修。
朋友的母亲,阳气、命气衰微了,但有办法补命气。朋友的“小成图”中宫是离卦,离为火,火生土,而她母亲命宫是寒土。我对朋友说,你可以帮助母亲延寿。
每天给她艾灸关元、命门、涌泉、肩井、夹脊、百会。这样就补阳气了。
其次,每天要对着太阳看半小时,观想阳光进入到身体里了。
第三,服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胃,补元气,这是一味小儿用药,小儿脾胃弱,吃此药可以调补身体。老人和小孩一样,脾胃都弱,老人长期服用参苓白术散,能调脾胃,补元气。还有一味小孩用药猴枣散能化痰。老人像小儿一样,痰多,不易咳出。此药化痰功用极好。有痰时服用。
心态要好,要天天欢喜,喜能生阳。阳气生起,能温寒土,就有生机了。
坚持做好这三点,一定补命气而延寿命,少则延寿七八年,多则延寿十五年。
写此文,是要把这补养阳气的方法告诉大家。
我要朋友给母亲艾灸,一则督促母亲坚持延寿,二则,圆满了自己的孝心。
朋友笑说,自己真希望母亲延寿,老爸,那个倔老头,如果母亲先辞世了,自己真不知该如何跟倔老头相处。
我说:没事,尽管你们爱嚷嚷,但心气相通。
大家谈到,母亲在,就有家。母亲辞世了,感觉没家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
祝愿天下的母亲健康长寿。要长寿,要延寿,也有法诀。
上面艾灸法里,艾灸关元,补元气;艾灸命门、夹脊,通督脉,督脉能通,寿命必延。命门是阳气之穴,命门火衰,就会肾虚、体寒、脾胃不调,有很多毛病;夹脊不通,会有很多心脏的肺部的毛病。艾灸百会,能通全身经脉,补养肺脏。肺主气。艾灸涌泉与肩井,补肾气,滋肾水,水火既济。
这样的艾灸是有法度的,如此坚持艾灸这些穴位,经气必然畅通,寿命必然延长。
观日采阳,是丹道筑基功,更是上清派的基本修持法。
朋友和母亲很喜悦,感觉今天来对了。
修道的人,既要有对生死的悟达,又要有对生死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