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185)礼与法其实是治理黑白两面
易经(185)中间层的管理之道
大畜卦其实讲的是全作之道,中间层的管理之道。易经是推演法,圣人知道靠感情去拉拢别人是没有用的,靠道德来约束也不靠谱,所以大畜卦说创业者要有规矩,比如刘邦就订了一条,非刘氏不能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这是规矩你很厉害,但你没有功劳,什么都没有。
商鞅变法,就是变的利益层,制定一个大家遵守一个规矩,非军功不能升级,世袭的都不算。
否则人都会认为自己吃亏了,人大多高估自己的作用却低估了别人的作用,所以事先就说清楚,这就断了其不安份的念头。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给牛戴上口罩,这是一个像形的解释。
童者,未角之称。
牿,施横木于牛角,以防其触也。
周公说,六四与初相应,畜初者也。初居最下,阳之微者,微则其恶未形,而制之甚易,潜消默化,犹牛未角,而牿预谋其触之象。夫人之恶当既著而后禁,则扦格而难胜,及其初而豫防。则人自不为恶。此所谓以礼立教。
礼之所起,人与人之间交往之规矩也,诗经第一篇叫《关睢》,从人的最原始的欲望说起的,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喜欢女的,女的也爱慕男的,能不能就野合?诗经说,不能,要按规矩来,男人要回家来提亲,女的则要为提亲做好准备,提亲了,经过双方父母同意了,则才能敲锣打鼓地结婚,公开过去时洞房。否则就不符合礼!诗经三百,都是教化,只不过被近代一些假把式给解反了。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礼记:禁于未发之谓像。人未有争心之前,而设礼乐以教其让,人未有欲心,而悬法制以禁其邪,开其向善之端,而杜其为恶之路。此所谓豫也。
儒家对于法有其自己的看法,孔子并非不喜欢法律,孔子认为,等事件发生了,再以禁奸伐暴,总免不了刑戮之惨,其于心当有所大拂也。孔子说:四之止恶未形而元吉,盖豫教而民自服,无为而物自化,四之心盖有所深喜乎此。
孙子说的,上兵伐谋,就是别人开始有战争的念头时就将他给灭了,以至于不再起兵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