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几个学生回答合适?

观看公开课,有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痛苦。其实现在的公开课,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平实,减少了很多表演的成分。
但是,这毕竟是公开课,教学流程能够按照自己预想的程序进行,自然是每一个执教者都希望的事情。
怎么让教学流程能够按照自己预想的行进,是最考验教师技巧的。恰恰,这时候也是最暴露老师不纯粹的。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纯粹?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主要看的是小学语文课),然后让学生来表达。你说,你说,他说。
如果第三个人恰好就说到了和老师一样的想法,那简直堪称完美。老师接着第三个学生的话就说了下去。至于前面两个同学对于这种不同是否理解,是否认可,通常都是被忽略了。
那当然,如果第三个、第四个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老师就开始着急,各种暗引明引,目标只有一个:说到老师想要的答案上去。
我自己上公开课时也无数次这样去演练,为自己而教,专拣想要的听。可是,说出这“不中意的话”的人,表明他的理解就在这儿。如果说,老师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答案的话,那这个学生就需要得到指引点拨。
可是,公开课展示的是我们精美的设计,展示的是那些看似生成实则有意而为之的教学机智。照顾每一个学生,势必就会损耗一些可看性。
说起来,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样确实不好,学生是主体,指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体,而不仅是班级里的优生是主体。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起来,也确实有难度。怎么办?
深度卷入。
问题确保清晰准确,每个同学都听懂。给出简单思维图作为支架,让学生想有所循。然后小组交流。避免问题一提出就回答,有的人在这个问题结束之后都是脑袋空空的。
一想到,小组交流多了,时间怎么够用?小组交流多了,时间确实不够用。这就考验着老师筛选问题的能力。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老师直接往下说着走。真正能引起孩子思考的,且答案可以多元的,才是小组交流的最佳话题。
精心打磨问题是核心,是深度卷入的根本。哪怕在点评时老师仍然有找答案的倾向,但是,卷入思考才是孩子受用的东西。这是标准答案所给不了的。
可是,我们还是那么喜欢短平快,喜欢看上去整体很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课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