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小港关家村:忠义世家燕贻堂
在明代以前,大港村不仅是丰城东北部重要的码头,还是丰城境内河流向赣江泄洪的主要闸口,称作“大港闸”。清初,大港口泄洪闸被洪水冲垮,这才将闸口上移至渼港,因渼港泄洪能力小于大港,故称“小港闸”,称其地为小港口。这也是小港口地名的来历。
由于内涝严重,历朝历代以来,当地农民为了确保农田丰收,在政府协助下,兴建了多个内河围堤,形成独具水乡特色的“围堤种田”现象。即便是这样,地处低洼地带的农民还是饱受内涝之苦,农业收成得不到保障。解放后大兴水利,不仅解决了内河渍涝问题,而且把当年的湖田、“赤膊田”改造成了丰产丰收的高产粮田,当年的变成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
青周村委会就位于“万沙围”北端,也是小港镇的最北侧,东、西、北三面与南昌县广福镇接壤,南与丰城市段潭乡隔河相望。这里共有四个关姓自然村,分别是上关、中关、后关和檀上关,聚居着丰城绝大部分关姓人口。上关、中关、后关合称关家,紧临抚河故道,从北到南依次排列,彼此隔水相望,鸡犬相闻。
中华关姓,多以夏朝时期的关龙逢为得姓之祖。关龙逢(约前1713-前1620),曾经担任发、桀两代夏王的相位,因为赤心为国、敢于进谏闻名,最后被荒淫无度的夏桀王所杀。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其神位立于忠臣庙首坐,被视为天下关氏始祖。
关龙逢传至第五十七世,出现了一位盖世英雄,这就是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关云长。关羽(161-220),字云长,山西运城人,以“桃园三结义”开始名登三国名将序列,其后以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义释曹操,败走麦城等经典故事深入人心。后世以关羽作为忠义勇武的象征,历朝历代荣耀加身,成为人人敬而仰之的忠义化身。关羽也因此登上神坛,被道教奉为“关圣帝君”(“关帝”),成为后世广为称颂的忠义之神和勇武之神。
在青周关家的祠堂门前,有这样一幅对联:“玄德兄,翼德弟,德兄德弟;卧龙师,子龙友,龙师龙友。”这是关姓较为通用的祠堂联,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以及关羽熟读兵书成为一代武圣的光辉形象。祠堂神龛上也有一幅对联:“忠孝誉臣弟,文武全才家。”也是以关羽为背景,充满着对关羽的褒奖和自豪之情。
关羽之后又传了二十八世,到关龙逢第八十五世时,历史已经进入唐代后期。有一位名叫关文儒(字绍尾,号作圣)的,世居陕西西安府长安县,考中进士后,被授任为吉安府吉水县县令。关文儒之子关从义随父亲到吉水任所,父亲去世后不想回陕西老家,便定居于吉水文昌乡苦封街,正式落籍吉水。后世便奉关文儒为始迁吉水之祖,也被丰城关姓奉为一世祖。
关文儒传五世至关南州,生少英、美英两兄弟,自此开始分迁。少英仍居吉水,美英则带着儿子彦忠和侄子彦良,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迁居于丰城清溪官山(也就是现在的关家村),从时间上推论,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关彦忠生有两个儿子:大成和大纲,关彦良也生有两个儿子:大本和大经。从族谱记录上看,这堂兄弟四人个个都满腹经纶。其中关大成(1137-1200,字伯集)考取绍兴辛未(115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忠耿直言得罪权贵,被外派任黄州知府。关大纲(?-1193,字伯振)考取绍兴丁丑(1157)进士,出任楚州知府,以威严忠恕闻名,“民仰之如父母”。
遗憾的是,以上两人均未见相关史志记载。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兄弟去世后,给他们撰写墓志铭的都是当时的丰城名士。其中,给关大成撰写墓志铭的是丰城盛家洲的盛璲盛温如,盛氏是宋孝宗赵眘的附马,与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是至交,世人也因朱熹“三访盛家洲”等著名诗篇,对其熟知。给关大纲撰写墓志铭的,则是担任过衡州监狱淮东提刑的丰城人刘克刘月屋。盛温如和刘克都是“丰城三杰”之一,关姓能够请到这两位名士撰写墓志铭,可见关姓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南宋后期,还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关姓后裔,叫关平甫。关平甫(1232-1312),号竹窗,乃是楚州知府关大纲的曾孙。据谱载,关平甫长相英武,又非常有才气。有一回关平甫去临安(杭州)游玩,见到他的人都觉得很不一般,其中有一个相面的人说他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关平甫反问道:“我又没参加科举,富贵从何而来?”那人非常肯定地说:“以您的长相气质,将来至少可以当上都尉(中高级军官)。”关平甫也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文韬武略,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其时已是南宋末年,刚刚登极的宋度宗(1265-1274在位)正打算在临安城里为未出阁的姐姐寻找一位附马爷。经过各级推举,有数十人参加候选,但相貌堂堂的关平甫很快脱颖而出,被皇太后相中,最终成为当朝附马爷,并授“附马都尉”的官职。看来,当初在大街上遇到的那人并没有看走眼。
好日子没过多久,元兵大举南下,把临安城围得水泄不通。宋度宗征召四方有志之士抗击元兵,满朝文武都推荐关平甫领兵御敌。关平甫抱定以身许国的决心,率领将士与元军多次交战,虽然打了很多胜仗,无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以关平甫一己之力无法挽回宋朝灭亡的命运。眼看朝代更迭,蒙元一统天下,关平甫只得携带家眷逃回家乡,不再过问世事。关平甫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关济请当朝名士李孟(1255-1321,元代中叶政治家)撰写墓志铭,这才给后世留下了这段传奇佳话。
到有明一朝,关姓虽然没有达官显宦,却也是科第不断。明代永乐庚子年(1420),关家人关润(字仕温)考中举人,甲辰年(1424)考进士不第,赐“副进士”,授陆安州学训导。之后,先后担任崇阳县儒学教谕、浙江处州儒学训学,最后在南京应天府学教授任上结束宦海生涯。按照异地主考的规则,关润在陆安任职时,被选为浙江乡试主考官;在崇阳任职时,则又被抽调为云贵乡试主考。“四任教授,四柄文衡”,可见他的学识水平很不一般。据说关润曾经有机会晋升为御史,走向更加光明的仕途,但他一生只钟爱教育事业,不肯赴选,最终放弃了晋升的机会。
明末时,也有几位关姓后裔以科举晋身仕宦者,如关一卿以万历丙子年举人,仕至徐州知府。另一位叫关世亨的,以万历己卯科举人,也官至临兆、巩昌两府知府。到清代以后,关姓在科举方面表现不是尽如人意,但耕读传家的家风一直盛行,尤其是其根植于骨子里的忠义勇武的气质,更是盛传不衰,并影响到当代。关姓以“燕贻堂”作为姓氏的堂号,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平安吉祥。
很多人说起传统文化,总是道听途说,言之滔滔,却不愿意舍下身子刨根问底。岂不知,所谓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根植于广大的乡村,根植于那些貌似平淡却无处不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