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单田芳: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

一、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18年去逝的人群里,除了前文谈及的金庸,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单田芳先生那沙哑的嗓音。2018年9月11日,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逝世。国内媒体报道、纪念单田芳的同时,连美国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也发布了长文讣告(obituary),回顾他作为说书人的一生,缅怀单田芳。

怎么可能不去缅怀呢?在我们的记忆里,单田芳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从童年到成长,无论是在火车上、出租车上,甚至是便利店的柜台上,到处都是单田芳的声音。80年代,虽然慢慢有了黑白再到彩色电视,但是除了那几部有限的动画片和电视剧,贫瘠的电视节目很少可以吸引我们童年的注意力,而且家长们还有种种的限制,单田芳的评书就不一样了,一部收音机就可以搞定,记忆里他的评书总是在中午,差不多是11点半的样子,正好是放学吃饭的时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讲故事十再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情。

《隋唐演义》是1979年单田芳刚返回舞台后的第一部作品,广为流传,百听不厌,直到今天,在读唐代历史的时候,一看到程咬金、秦琼诸多人的名字,心里所回忆起来的都是评书中的一些情节。

记得《童林传》开播的时候一开始并不以为意,觉得这好像也不是什么了了不起的人,所以打算不听了,但有一次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听了一个小段,结果就放不下了,因为每次快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关子,这个关子总是那样的恰到好处,让人割舍不下,直到全部听完了之,仍然回味无穷,当真做到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单田芳是如何做到每一段都如此吸引人呢?原来在电台录音间里把监播员当观众,因为电台的录音间里只有话筒。早已习惯了在茶馆中一边说书一边观察观众情绪、调节内容和节奏的单田芳,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自己是这样表达的:“后来我想怎么办呢,外面有仨监播员。他们不就是观众么。我说的时候看着他们,我抖包袱,他们仨一咧嘴。诶,成功了。我正说着,人仨人唠嗑呢,谈台里的事情,很不关注。证明我这失败了,没把他们吸引住。我马上就提高警惕,不行了,说松了,外面人走神了。”

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熟悉,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有太多这样的挑战,做为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可以向单老学习的东西同样很多。

二、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

《纽约时报》评价十分中肯:“将古老的评书传统推向现代,让几代中国人得以欣赏。”

1934年,单田芳出生于辽宁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母亲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是弦师。时代的变化、家庭的离合,年少的单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担,走上了说书的道路。单田芳的生活经历也为他后来的评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积累和素材。1954年,他正式走上评书舞台,1955年,加入鞍山曲艺团,他的艺技突飞猛进,事业蒸蒸日上。“依靠说书有了经济收入,也有了社会地位”,单田芳形容这是他的第一次新生。

“文革”时期,单田芳的说书曾一度中断。直到1979年,单田芳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他所播讲的评书风行大江南北。单田芳说,这是他的第二次新生。

 “有井水处,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作品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把握艺术气脉、跟随时代发展,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改革开放40年间,评书艺术也不断继承发展。单田芳通过电视、电台等大众媒体,给更多人带去艺术的享受。“时代变了,得通过新的媒体传播,才有新的生命力。”单田芳说。单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书《天京血泪》,听众多达6亿人次。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在听他的评书。

一人一桌一醒木,单田芳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人物和故事说得栩栩如生,留下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等代表作品。文学评论家孙郁曾评论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但善意绵绵,如日光流泻”。

上世纪90年代,单田芳成立了自己的艺术传播公司,将评书从广播、电视引入到更大的市场。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近些年,单田芳虽因病接受手术,但仍坚持创作并录制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其中包括《贺龙传奇》《血色特工》等红色经典系列评书。他还支持通过新媒体推广、传播评书艺术。

在单田芳出版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他写道:我要告诉“80后”“90后”的读者们,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夜成名,这是不可取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即使在今天,如果你坐上一辆北京出租车,司机可能还是在听单田芳的录音。

《纽约时报》采访了一位48岁的出租车司机,他说,单田芳能把复杂故事简单化,听着“特别带劲儿”。“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单田芳就是一个大师,”48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赵福为(音)说,“过去是没有网红一说,要是像现在这样,那单老爷子准是网红。”“北京这破路,堵死,听听书还舒服点,”赵先生接着说,“人家能把复杂故事简单化,听着特别带劲儿。虽然他讲的都是古人的事,但是你能感觉到自己和这些人物能产生共鸣。”

对于生活里出现的新科技,单田芳始终抱着接纳的态度。在他去世的前五天,也就是9月6日,他还在他的新浪微博账号上发送了一条消息。在那条微博里,他向大家宣布,他的线上评书公开课开讲了。

人间已无单田芳,但是他的声音将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