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讲的是什么?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既不神秘,更非迷信,而是阐述自然规律,阐述地球上化育生命基本条件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黄帝内经》揭示的中医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仰观天文,天空有太阳。俯察地理,地面有昼夜和四季。白天是明亮的温暖的,这就叫“阳”。夜间是黑暗的寒冷的,这就叫“阴”。春夏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气温逐渐升高,这就是“阳”;秋冬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气温逐渐下降,这就是“阴”。于是地球上就有了阴阳之分。我们的地球得天独厚,到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这就使阳气不亢不烈,阴气不冰不寒,而且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协调稳定,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因此说阴阳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所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之本源,就是源于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所以有形体,是离不开阴阳的,都是阴阳二气所化生的。

既然阴阳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自然就会推导出来,所有的生命都会被打上阴阳的烙印,万事万物也就都有阴阳。所以用阴阳来解释万物的生成,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像《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就提示,《黄帝内经》已经把阴阳从太阳的向背,温度的高低,这样一个直观的简单的概念,扩展到认识和解释一切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认识到阴阳无处不有,阴阳无处不在,万事万物形成和存在的关键,就是都有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在阴阳学说中,根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又把阴和阳各分为三,这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黄帝内经》里,分别称其为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这里的三、二、一,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为三阳,也叫巨阳,阳气是三份。在一天之中巳午未这三个时辰,就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太阳当头照,地面热气蒸,是一天之中地面接受阳光最强,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所以叫太阳、巨阳。太就是大的意思。

阳明为二阳,盛阳,阳气是两份。申酉戌这三个时辰,也就是下午3点到晚上9点,太阳逐渐西沉,阳气逐渐下降内收。和中午前后的阳光相比,整体来说,是弱一些,所以是二阳。明是什么意思?明是显著的意思,阳明就是阳气显著。

少阳为一阳,小阳,阳气只有一份。寅卯辰,也就是凌晨3点到上午9点,太阳逐渐从东方升起,地面接收的阳光并不强烈。少就是小的意思,后来的医学家把少阳叫幼阳、稚阳、嫩阳,说它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温煦长养,不亢不烈。

太阴为三阴,大阴,阴气是三份,亥子丑三个时辰,也就是晚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太阳在我们所处位置的地球对面,我们得到的阳气最少,因此阴气也就最盛,所以叫太阴,大阴,三阴。

少阴为二阴,小阴,阴气有两份,子丑寅这段时间是少阴,也就是夜里11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因为半夜子时,从0时开始就有阳气开始生长了,阴气也就开始减少了,所以就成二阴了。

厥阴为一阴,厥是尽的意思,阴气少到了极点,只有一份,什么时候阴气最少,这就是黎明的时候,阴气少了,阳气开始生长了。所以丑寅卯这段时间是厥阴,也就是凌晨1点到上午7点。三阴之间各重叠两个时辰,厥阴和少阳重叠两个时辰。

按照天人相应的观点,天有三阴三阳,人也有三阴三阳,于是《黄帝内经》就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不同,还有生理功能的阴阳气的多少,不仅将脏腑经络分为阴阳两类,还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把循行于四肢内侧并联属于五脏的经脉称阴经,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把循行于四肢外侧并联属于六腑的经脉叫阳经,如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由此五脏六腑也就有了相应的三阴三阳名称,如后世医家习惯把肺叫手太阴肺、把胃叫足阳明胃等等。

那么,中医的五行学说本义是什么呢?

五行用的是“行”字,《说文解字》说:“行,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往前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直到今天,我们所说的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的“行”字,都是这个意思。所谓“五行”,是指自然界气的五种运行趋向,或说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在《黄帝内经》里,把五行还叫五气、五运、五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我用A代表五行,用B代表生长收藏,用C代表升降出入。因为A可以导致B,C可以导致B,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A就等于C,也就是说五行就是升降出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这里 “天地升降”和“五运宣行”对举,“不失其宜”和“勿乖其政”义同。把升降出入和五行对偶起来,这就更清楚明白,五行就是指大自然以及万事万物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五行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字来代表的,可是升降出入只有四种趋向,怎样相配?五行又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分类的呢?

在《灵枢·九宫八风》里,记载了太一遊宫,太一是北斗的古代名称,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方位和季节,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指的应当就是这篇文章。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黄帝内经》还没有成编,他不可能看到这本书。我认为,司马迁没有看到成编的《黄帝内经》,这个说法可信,因为《史记》没有提到《黄帝内经》这个书名,说他没有看到成编之前的若干文章,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司马迁写《史记》,遍收皇家、民间文献,怎么可能没有看到过《黄帝内经》成编之前这些极其重要的古代文献呢?如果连司马迁都没有看到过这些文章,仅仅过了几十年,怎么可能会有人凭空收集了162篇古典文献,而编成了《黄帝内经》呢?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伤寒例》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更为详尽的记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张仲景称之为“斗历”。

仰观天象,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的时候(这里是指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俯察地理,地面上是春季;指向南方的时候,地面上是夏季;指向西方的时候,地面上是秋季;指向北方的时候,地面上是冬季,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由来。

仰观天象,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春风和煦,冰雪消融,植物的营养向根须和枝端输送,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展。因此就可以认为,在春季是气的展发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这就叫 “春生”。因为树木的根须最喜欢向下伸展,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树木的枝叶最喜欢向上展发,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和雨露,所以就将气的这种展发运行,用“木”来命名。

仰观天象,斗柄指南,俯察地理,地面为夏。气候炎热,植物的营养向顶端输送,地下部分生长减缓了,地上部分则繁茂的生长,这就就叫“夏长”。于是可以认为,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因为火性炎上,因此用“火”字来命名气的上升运动。

仰观天象,斗柄指西,俯察地理,地面为秋。气候凉爽,空气干燥,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叶干枯了,营养向果实、种子和主干内贮藏,种子成熟了,果实饱满了,这就叫“秋收”。因此可以认为,在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因为金属密度大,质量重,象征着收敛、密集,因此用“金”字来命名气的内收运动。

仰观天象,斗柄指北,俯察地理,地面为冬。气候寒冷,万物深藏,埋在土里的种子,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必被冻死。树木的小幼芽,千万别露头,露头必然遭殃。植物生机潜闭,蓄积能量,这就叫“冬藏”。因此可以认为,在冬季是气的潜藏下降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代表气的潜降运动呢?用“水”。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和地面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气的展发运动和上升运动,内收运动和下降运动,交替轮换,周而复始。《黄帝内经》最初讨论这个规律的时候,只有四行,因为只有四季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四气,而不是五气,春气“发陈”,夏气“蕃秀”,秋气“容平”,冬气“闭藏”。可是当四行和阴阳结合后,人们意识到,气的展发和上升,是阳性运动,气的内收和潜降,是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中间必然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就像我们往空中扔篮球,当篮球升到最高点要转为下降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停顿一样。这个过渡时段,是在夏季的最后18天,《黄帝内经》把这段时期叫“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退,秋风未至,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人们有什么感觉?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天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此时气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相均衡,展发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运动状态。于是,就有了五行。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只是夏末气的运动是相对平稳的,当气的运动由春季展发转为夏季上升的时候,由秋季内收转为冬季潜降的时候,由冬季潜降转为第二年春季展发的时候,气的运动都有一段相对平稳的过度,分别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最后18天。于是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土旺四季”并不是《黄帝内经》的原话,而是后来的人们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季”字,不是季节的“季”,而是孟仲季的“季”,孟仲季是对一个季节早中晚的排序,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都是土气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样4个18天合起来是72天,其他4气各主时72天,合起来是5个72天,正好是360天,是斗历,也就是星历的一年。但在《黄帝内经》里只有长夏,没有长春、长秋、长冬这样的名称。因为长夏最能代表土气平稳的特征。

《黄帝内经》说:“五气运行,各终期日”,“五运更治,上应天期”,是说气的五种不同运行趋向,各自主管的时间是有固定天数的。这个天数,现在就有了答案,就是各自主管72天。

大自然有序的敷布了展发、上升、平稳、内收、潜降等气的五种运动趋向,才使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体禀受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趋向,才化育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可见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趋向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是沟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遗传密码”之一。因此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这正像《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伤寒卒病论集》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稟五常以有五脏。”

讲到这儿,大家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原本讲的是地球上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可以理解了吧。一旦阴阳五行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和地球的毁灭,地球生命的终结。                                                                                 2021-04-26

(0)

相关推荐

  • 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看小柴胡汤用法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出自<伤寒论>第230条,原文为"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概述 [简介]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对基本概念.阴阳概念?源久远.<易传>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论断.把阴阳交 ...

  • 中医讲阴阳,讲的是什么?

    本 期 导 读 本文是潘毅老师喜马拉雅FM「中医文化必修课」周六答疑课<话题10:中医的三阴三阳在讲什么>的文字版节选,欢迎听众们提出更多疑难问题哦. 经络有三阴三阳,<伤寒论> ...

  • 阅素灵谈中医食疗第八讲 || 食疗要把握好“阴阳之妙”

    本 讲 导 读 表面很倔强,但是内心却很苦逼:气若游丝.脸色晦暗.自我封闭的人应选择辛辣为主的食物帮助气机升散. 要把握好阴阳之妙,用好你的心,成为别人的药. 1 气若游丝.自我封闭的人的食疗法 今天 ...

  • 阅素灵谈中医食疗第十讲 ||食疗可以实现阴阳和谐

    本 讲 导 读 许多东西都不是绝对化的,而是要根据当下状态去调节. 所有的重病.大病,是因为出现了五行强弱上面的重大偏颇导致的. 1 大多数调味品都是辛温发散的 回到食材上来讲,只要能判断阴阳的面向, ...

  • 《轻松学中医》第3讲 阴阳五行4

    那还有一个木生什么?木生火.所以你看高血压的人,他什么时候会爆发中风?   第一个,发怒.   第二个.喝酒.酒乃火性也.   第三个人是最重要的,他上厕所的时候,排便的时候使劲,又排不出来,心又急呀 ...

  • 《轻松学中医》第3讲 阴阳五行3

     你会增重了,你也吃得开.你像这个消瘦之人,他有两个问题,它里面的阴血不足排第一.   瘦人多什么?瘦人多火.瘦人多火为什么呢?阴虚则火旺.身体这些肉啊,你看得见的,它是阴成形的产物.   如果我们中 ...

  • 《轻松学中医》第3讲 阴阳五行2

     所以那天美华她说,哎呀,这个好痛.   我说这个赤脚走是很痛啊,但是你这关你不克服,你将来挫败感会一波接一波.   这关克服了,你人生问题就少了.所以我要练得面对问题的勇气,而不是被问题虐的懦弱. ...

  • 《轻松学中医》第3讲 阴阳五行1

    2018.03.26 晴天 星期日 湖心亭公园   准备好没有?<轻松学中医>第几课?第三课,上节课讲什么啊?讲药理跟治理.   药物的机理跟治疗的原理.你看哪个病人几乎就是没有疼痛,他不 ...

  • 给阴阳五行学说换装,中医现代化的根本!

    中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中医人自己说不清.道不明,中医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治病的!不懂中医基础理论,当然就不可能学好中医,更谈不上好的疗效.因此,中医要振兴,最关键的就是把中医基础理论用现代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