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以电影纪实,以电影致敬

今天,距离2019年12月8日,国内第一次通报出现新冠病毒疑似病例已经过去580天。

距离武汉解封,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已经过去458天。

然而当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到荧幕上的消杀场面、方舱医院时,所有人都不自觉地生出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却又是在座所有人共同的,难以磨灭的记忆。

因此确切地说,《中国医生》的主演,应该是为了抗击病毒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在后方无私奉献的全体中国人民。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一标签,不仅是从题材内容上决定了观众们对《中国医生》的严格评判标准,它更是所有经历过那个冬天的人,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再度回溯的一个窗口。

这是一个找回集体记忆的窗口:超越对历史情景的简单叙述,融入了关于中国人在面对灾难时的智慧、价值观和文化信仰。

是集体主义下的奉献,是百折不挠的坚韧,是相信春天终将来临的乐观。

《中国医生》从一开始就赢了,是因为早在电影前,中国的医护人员们就已经赢在现实里,赢在每一位痊愈的病人身上。

1
会议室:救人不是电车难题

如果说医生与病人是抗击疫情协奏曲里的音符,那么影片里反复出现的会议现场,就是这篇乐章的休止符或重音。

抗击疫情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叙事,虽然《中国医生》已经将范围限定在最有代表性的一家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但几台摄像机在面对人潮汹涌时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会议室的作用在于坐下来,把拍不进取景框的说出来。

影片中着重呈现的会议一共有三场。

一场动员大会,一场各科室总结会,一场特殊病例研讨。这其中包含了医护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三个层面的努力——奉献、责任与勇气。

动员大会,是为了征集参与第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

科室总结会,是为了敲定总体的治疗方向。

病例研讨会,为一位特殊而脆弱的准妈妈做出决断。

似是戏剧化,又似是不可避免的是,三次会议都避无可避地撞上了著名的“电车问题”。

留下就意味直面第一线疫情,切开气管积极治疗就意味着增加医护的感染风险,为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孕妇剖宫产就意味着死神在门外蹲点守候……

电车问题的窘迫就在于,任何一种选择都有自圆其说的道理。

但这一次,医护人员们偏要勉强这两全法——因为生命至上。

在这一刻,没有观众会去指责这些画面里叙事的单调,矛盾的简单明了。当不断跳动的病例数字变成虚弱的,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病人时,不管是犹豫还是坚定,都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

广州医疗队援助医生陶峻(朱亚文饰)曾在会议上问过,如果我们不给重症孕妇做手术,只是多了一个死亡数据,但如果做了手术出意外,我们背黑锅,对不对?

医者的勇气,不是开电车撞向任何一方,而是在明知避无可避时,顽固地要在两条铁轨之间寻找到第三条出路。

“我不仅要给他插管,还要给他拔管”

身后的列车,身前的两种选择,都与生命息息相关。

2
ICU: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不大,在第一批患者疯狂涌入时几乎被挤爆。

但金银潭医院的ICU也很大,大到从院长到护士,从外地援助到本院主管,都能站定在灯光下,直面死神。

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竞予(张涵予饰)对于观众们来说太熟悉了,哪怕是他嘴里有些生涩的武汉话,都会唤起所有人对现实中,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感动和敬意。

因为渐冻症导致的行动不便贯穿了全片,被情绪激动的人不小心推搡在地,听到老婆感染入院后一脚踩空从楼上摔下来。

但在与张定宇院长共同生活几天后,张涵予很肯定地指出:“他虽然腿脚不便,但行动很快”。

高尚正面的标签贴满了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全身,但主演们在缝隙中,为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增添了大量细微生动的细节。

温婉细致的ICU主任文婷(袁泉饰)会厉声喝退疯狂混乱的人群;心高气傲的援助医生陶峻会在病人拔管猝死后为自己的方案动摇懊悔;一向表现冷静理智的重症科副主任吴晨光(李晨饰)甚至要用“骗”家属的方法换取内心脆弱的平衡……

中国医生,也是中国普通人。

因此抗疫不会像作家笔下的小说,欲扬先抑还是高歌猛进全在一念之间。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是用失败的眼泪,还有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堆砌而成。

自然,新手住院医师杨小羊(易烊千玺饰)也拿不到所谓的一夜逆袭天才的剧本,被陶峻赶出了ICU。

但也因此,这份胜利才显得弥足珍贵。

由无数个有缺点有不足的普通医护人员,协力换来的抗疫胜利,才是属于中国的英雄大片。

很多观众对陶峻的印象格外深刻。

广州重症医学科主任,才华横溢且心高气傲。第一天就对金银潭医院本身的疏漏各种看不顺眼。

这种人如果在美国大片里,一定会成为拯救全病区的希望之光。

但可惜,这是《中国医生》,他只能徒劳地为病人做着心肺复苏,而文婷看了一眼墙上的电子钟,宣告了病人的死亡。

《血疫》里描写的是陆军上校 Nancy Jaax如何以大无畏的勇气,带领研究员们对抗一场极有可能爆发的埃博拉疫情。

但在《中国医生》里,陶峻坚持为病人开放气道增加氧饱和,是坚决而正确的,但也需要配合——从麻醉到护理,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后面无数成功的拔管,也是建立在第一个死于拔管后心梗的病人张吉星的经验之上。

现实不会是院长拍桌子叫一定要降下死亡率,也不是几个医生坚持没问题就一定会出现奇迹的。

但正是这些有弱点的天才,普通医护人员,还有曾经犹豫过彷徨过的人们汇聚起来的勇气,才得以战胜这场疫情。

ICU的战争,从来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主场。

3
病房外:不可遗忘的我们

在感动与敬意之外,观众依然会对《中国医生》做出属于自己的评判。

配乐的潦草还有调度转场的刻板,似乎正如一些评论所说,对这部影片,讨论其本身的艺术性是无用的,应该换一个标准看待。

但有趣的是,很多观众即使明知这份感动是因为共同的经历加持,但依然愿意给予这部电影较高的评价。

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苦难。

比失去双亲的女孩,还有最终脱险的快递小哥一家更早记住的,是那个提醒文婷拿快递的杂货铺老板老张。

开场前的匆匆一招呼,成为两人的永别。

以为那是为了表现医护工作者繁忙的观众,在此刻沉默无声——那些不断跳动的冰冷数字,背后是这些人鲜活灿烂的一生。

他们所代表的,是会被时间风化的逝去,唯一能记住他们的,是生者的哀思。

还有一类人,他们是吴晨光交接双亲遗物的小女孩(张子枫饰),没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却被劝说捐献遗体进行病理解剖的孙儿……

他们所代表的是幸存者,是医护人员最不敢面对的一群人,也是背负哀思活下去的人。

陶峻在劝说家属捐献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时曾说过,对这就是不公平。

他们没有外卖小哥金仔(欧豪饰)一家全部痊愈的幸运,也不会像逝者那样,所有的痛苦在死亡那一刻画上句号。

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幸运,却又比大多数人不幸——没有被自己的生命压垮,却注定背负哀思活下去。

如果仅仅用泪点来形容张子枫的那句“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活下去”,显得太过于简单。

他们才是这场白色阴影后中国的代表,是要学会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一群人。

这部电影里,讲述了疫情里无畏的医生,讲述了无助的普通人,讲述了分别伤痛,也讲述了无私与奉献。

可以说这种电影叙事套路化,也可以说这就是改编现实不可避免的面面俱到。

但唯独,只有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演绎才能打动所有观众。

不仅因为我们经历过,更是因为这就是人生,平铺直叙,偶有波澜。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春天终将来临。

《中国医生》真正的主演是荧幕前所有的医护人员,还有为抗疫无私奉献过的人们。

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
xkxike@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