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夕,我正在单位上班期间。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办大事的,社区(德方)丁尚丁书记,在微信里,给我发来一则短信,大致内容让我写一篇,关于纪念苏光烈士的文章。颇不知,接到丁书记的短信后,心里很觉得不安。何故如此呢?虚张声势吗?不,原因简单,写文章是一件苦事。我担心手中无神笔,怕无能写之。思索了好长时间,作为德方社区的一位居民,我想写苏光烈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岂能不写之,只是写得好与不好,尽力就行!我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书房,埋头书案,用双手在电脑上虔诚的,敲击着这一篇标题叫《怀念苏光烈士》纪念性的小文。老家古镇板浦,这个地方,的确值得流连、讴歌。这片热土,内涵深厚,有底蕴,有历史,不仅哺育了多位文人,还诞生了无数革命先烈。毋庸置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古镇板浦的一大特色,一大魅力。而苏光烈士就是浩瀚的红色史诗中的一员。小北街为苏光故居。故居的墙壁上横小木坊,题墨书“苏光故居”四字,非常醒目。小北街名为街,实为巷。老家古镇板浦像这样的巷子着实不少。空口无凭,以事实为根据。譬如说:空心街、东后街。小北街,这是一条普通的巷子,细而狭,静而幽。长约千余米,像一根绳子,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头。巷左右两侧的民居,皆是原汁原味的老屋。巷道,与现在不同,当时是烂泥路,一到雨天,便泞泥不堪,出门不慎,就会滑倒。后来由政府出资建了条水泥路。巷道彻底得到了改观,再逢雨天,百姓出门也方便多了,且不易再滑倒。巷子的人们,皆感恩说,功德无量,社区与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为社区、政府点赞!今天再一次,翻开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资料,我们重又看到了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真实记录:苏光烈士,原名陈德方,字星尘。(1919年3月-------1946年9月)出生于灌云县板浦小北街。1940年10月奔赴抗日根据地,并于同年12月光荣加入共产党。曾任灌云县政府文教科长、民政科长、县政府秘书兼党支部书记。1946年9月27日(农历九月初三)是一个沉痛的日子,这一天苏光在执行任务后返回时,在程七圩遭到敌人伏击,淤血奋战中,苏光不幸中弹受伤,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一个人奋勇阻击敌人,可惜寡不敌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7岁。文天祥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诗句,姑且借来一用,并略为改动一下,“英雄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的,苏光烈士虽然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但他所体现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雄壮举,是岁月车轮永远无法磨灭的。英烈功绩彪炳史册,英烈精神照耀未来。尽管苏光烈士为国捐躯了,但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迄今为止,苏光这个散发着光芒的名字,仍然在古镇的巷头巷尾,在古镇的皂角树下,在学校的课堂里,在古镇人民的口中,广为传颂,经久不衰;苏光的名字,在古镇人民的心中,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的魂魄、是脊梁,将与天地永存,与日月同辉!1948年11月,灌云县人民政府将苏光出生地命名为“德方居委会”。1984年1月,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为苏光立纪念碑。1991年,苏光小学又立了“苏光烈士塑像”······说来也巧,冥冥之中,真是天意,我居住的宅院与苏光故居的距离相差不甚远,只隔一巷,能与先贤苏光烈士为邻,乃我前世修来的福分,我由衷的感到骄傲、自豪!另外,我强烈建议应建立苏光烈士纪念馆,好让更多的后来人,来了解这一段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红色的基因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读书、写作。时常发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