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四肢与关节检查

四肢与关节检查
一、上    肢
(一)长度
1.目测法    受检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双上肢向前,掌面并拢,比较双上肢长度是否相等。
2.尺测法    受检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检查者用带尺,从肩峰至尺骨鹰嘴,为上臂的长度。从鹰嘴突至尺骨茎突的距离为前臂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距离为全上肢长度。
(二)肩关节
1.外形    受检者脱去上衣,取坐位,在良好的照明情况下,观察双肩的外形有无改变。正常双肩对称,呈弧形。如肩关节弧形轮廓消失肩峰突出,呈“方肩”,见于肩关节脱位或三角肌萎缩。两侧肩关节一高一低,颈短耸肩,见于先天性肩胛高耸症及脊柱侧弯。锁骨骨折,远端下垂,使该侧肩下垂,肩部突出畸形如戴肩章状,见于外伤性肩锁关节脱位,由于外端过度上翘所致。
2.运动    肩关节外展可达90°,内收45°,前屈90°,后伸35°,旋转45°。
运动障碍见于:“冻结肩”“冈上肌腱炎”“肩关节炎”“肱骨与锁骨骨折”等。
3.压痛点
(1)肱骨结节间的压痛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2)肱骨大结节压痛见于冈上肌腱损伤。
(3)肩峰下内方有触痛见于肩峰下滑囊炎。
(三)肘关节
1.形态    嘱受检查者伸直双上肢,手掌向前,左右对比,观察肘关节双侧及肘窝部是否饱满、肿胀,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形成的联线(Hüter线),和屈肘时形成的三角(Hüter三角)解剖关系是否改变。
2.运动    肘关节活动正常时,屈135°~150°,伸10°,旋前(手背向上转动)80°~90°,旋后(手背向下转动)80°~90°。
3.触诊    肘关节周围皮肤温度,有无肿块,肱动脉搏动,桡骨小头是否压痛,滑车淋巴结是否肿大。
(四)腕关节及手
  1. 外形    手的功能位置呈握茶杯姿势。手的自然休息姿势呈半握拳状。
手的功能位置
手的自然休息姿势
(四)腕关节及手
2.局部肿胀与隆起
(1)腱鞘滑膜炎:腕关节背面肿胀。
(2)腱鞘囊肿:腕关节背面或横侧,为圆形无痛性隆起,触之坚韧,推之可沿肌腱的垂直方向稍微移动。
(3)类风湿关节炎:手指关节出现梭形肿胀。
腱鞘囊肿
关节梭形肿胀
3.畸形
①腕垂症:桡神经损伤所致;
②猿掌:正中神经损伤;
③爪形手:手指呈鸟爪样,见于尺神经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脊髓空洞症和麻风等;
④餐叉样畸形:见于Colles骨折。
(1)杵状指(趾)(acropachy):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其特点为末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所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
①呼吸系统: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等;
②心血管系统: 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③消化系统:吸收不良综合症,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
(2)匙状甲(koilongchia):又称反甲,特点为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干脆有条纹。多见于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偶见于甲癣及风湿热。
匙状甲
4.运动
腕关节及指关节运动范围

关节

背伸

掌屈

内收(桡侧)

外展(尺侧)

腕关节

30°~60°

50°~60°

25°~30°

30°~40°

掌指

伸0°

屈60°~90°

-

-

近端指间

90°

-

-

远端指间

60°~90°

-

-

拇指掌拇关节

-

20°~50°

可并拢桡侧示指

-

指间关节

-

90°

可横越手掌

40°

二、下    肢
(一)髋关节
1.步态
(1)跛行:①疼痛性跛行:髋关节疼痛不敢负重行走,患肢膝部微屈,轻轻落下足尖着地,然后迅速改换健肢负重,步态短促不稳,见于髋关节结核,暂时性滑膜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②短肢跛行:以足尖落地或健侧下肢屈膝跳跃状行走,一侧下肢缩短3cm以上则可出现跛行,见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等。
(2)鸭步:走路时两腿分开的距离宽,左右摇摆,如鸭子行走,见于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髋内翻和小儿麻痹症所致的双侧臀中、小肌麻痹等。
(3)呆步:步行时下肢向前甩出,并转动躯干,步态呆板,见于髋关节强直,化脓性髋关节炎等。
2.畸形
(1)内收畸形:正常时双下肢可伸直并拢,如一侧下肢超越躯干中线向对侧偏移,而且不能外展为内收畸形。
(2)外展畸形:下肢离开中线,向外侧偏移,不能内收,称外展畸形。
(3)旋转畸形:仰卧位时,正常髌骨及拇趾指向上方,若向内外侧偏斜,为髋关节内外旋畸形。
3.肿胀及皮肤皱折  腹股沟异常饱满,示髋关节肿胀;臀肌是否丰满,如髋关节病变时臀肌萎缩;臀部皱折不对称,示一侧髋关节脱位。
股部皮肤皱褶不对称
4.肿块、窦道及疤痕    注意髋关节周围皮肤有无肿块、窦道及疤痕,髋关节结核时常有以上改变。
5.压痛    髋关节位置深,只能触诊其体表位置,腹股沟韧带中点后下1cm,再向外1cm,触及此处有无压痛及波动感,髋关节有积液时有波动感,如此处硬韧饱满时,可能为髋关节前脱位,若该处空虚,可能为后脱位。
6.活动度
髋关节检查方法及活动范围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活动度

屈曲

病人仰卧,医生一手按压髂嵴,另一手将屈曲膝关节推向前胸

130°~140°

后伸

病人仰卧,医生一手按压臀部,另一手握小腿下端,屈膝90°后上提

15°~30°

内收

仰卧,双下肢伸直,固定骨盆,一侧下肢自中立位向对称下肢前面

交叉内收

20°~30°

外展

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固定骨盆,使一侧下肢自中立位外展

30°~45°

旋转

病人仰卧,下肢伸直,髌骨及足尖向上,医生双手放于病人大腿下

部和膝部旋转大腿,也可让病人屈髋屈膝90°,医生一手扶病人臀

部,另一手握踝部,向相反方向运动,小腿作外展、内收动作时,

髋关节则为外旋、内旋

45°

(二)膝关节
1.膝外翻    嘱病人暴露双膝关节,处站立位及平卧位进行检查,直立时双腿并拢,两股骨内髁及两胫骨内踝可同时接触,如两踝距离增宽,小腿向外偏斜,双下肢呈“X”状,称“X形腿”,见于佝偻病。
2.膝内翻    直立时,病人双股骨内髁间距增大,小腿向内偏斜,膝关节向内形成角度,双下肢形成“O”状,称“O形腿”,见于小儿佝偻病。
膝内翻膝外翻
3.膝反张    膝关节过度后伸形成向前的反屈状,称膝反屈畸形,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结核。
4.肿胀    膝关节匀称性胀大,双侧膝眼消失并突出,见于膝关节积液;髌骨上方明显隆起见于髌上囊内积液;髌骨前面明显隆起见于髌前滑囊炎;膝关节呈梭形膨大,见于膝关节结核;关节间隙附近有突出物常为半月板囊肿。
5.肌萎缩    膝关节病变时,因疼痛影响步行,常导致相关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常见为股四头肌及内侧肌萎缩。
膝反张
6.压痛    膝关节发炎时,双膝眼处压痛;髌骨软骨炎时髌骨两侧有压痛;膝关节间隙压痛提示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多在韧带上下两端的附着处,胫骨结节骨骺炎时,压痛点位于髌韧带在胫骨的止点处。
7.肿块    对膝关节周围的肿块,应注意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及波动感。髌骨前方肿块,并可触及囊性感,见于髌前滑囊炎,膝关节间隙处可触及肿块,且伸膝时明显,屈膝后消失,见于半月板囊肿;胫前上端或股骨下端有局限性隆起,无压痛,多为骨软骨瘤;腘窝处出现肿块,有囊状感,多为腘窝囊肿,如伴有与动脉同步的搏动,见于动脉瘤。
8.摩擦感    医生一手置于患膝前方,另一手握住病人小腿做膝关节的伸屈动作,如膝部有摩擦感,提示膝关节面不光滑,见于炎症后遗症及创伤性关节炎。推动髌骨作上下左右活动,如有摩擦感,提示髌骨表面不光滑,见于炎症及创伤后遗留的病变。
9.活动度    膝关节屈曲可达120°~150°,伸5°~10°,内旋10°,外旋20°。
10.几种特殊试验
(1)浮髌试验:病人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生一手虎口卡于患膝髌骨上极,并加压压迫髌上囊,使关节液集中于髌骨底面,另一手示指垂直按压髌骨并迅速抬起,按压时髌骨与关节面有碰触感,松手时髌骨浮起,即为浮髌试验阳性,提示有中等量以上关节积液(50ml)。
浮髌试验
(2)侧方加压试验: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推抬,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外上方向内侧推压,使内侧副韧带紧张度增加,如膝关节内侧疼痛为阳性,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如向相反方向加压,外侧膝关节疼痛,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
(三)踝关节与足
1.肿胀
(1)匀称性肿胀:正常踝关节两侧可见内外踝轮廓,跟腱两侧各有一凹陷区,踝关节背伸时,可见伸肌腱在皮下走行,踝关节肿胀时以上结构消失,见于踝关节扭伤、结核、化脓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2)局限性肿胀:足背或内、外踝下方局限肿胀见于腱鞘炎或腱鞘囊肿;跟骨结节处肿胀见于跟腱周围炎,第二、三跖趾关节背侧或跖骨干局限性肿胀,可能为跖骨头无菌性坏死或骨折引起,足趾皮肤温度变冷、肿胀,皮肤呈乌黑色见于缺血性坏死。
2.局限性隆起     足背部骨性隆起可见于外伤,骨质增生或先天性异常;内外踝明显突出,见于胫腓关节分离,内外踝骨折;踝关节前方隆起,见于距骨头骨质增生。
3.畸形
(1)扁平足:足纵弓塌陷,足跟外翻,前半足外展,横弓塌陷,前足增宽。
(2)弓形足:足纵弓高起,横弓下陷,足背隆起,足趾分开。
(3)马蹄足:踝关节跖屈,前半足着地,常因跟腱挛缩或腓总神经麻痹引起。
(4)跟足畸形:足不能跖屈,伸肌牵拉使踝关节背伸,行走和站立时足跟着地。
(5)足内翻:跟骨内旋,前足内收,足纵弓高度增加,足不能踏平,外侧着地。
(6)足外翻:跟骨外旋,前足外展,足纵弓塌陷,舟骨突出,扁平状。
足部常见畸形
a:扁平足       b:弓形足    c:马蹄足
d:跟足畸形    e:足内翻     f:足外翻
4.压痛点    内外踝骨折,跟骨骨折,韧带损伤局部均可出现压痛,第二、三跖骨头处压痛,见于跖骨头无菌性坏死;第二、三跖骨干压痛,见于疲劳骨折;跟腱压痛,见于跟腱腱鞘炎;足跟内侧压痛,见于跟骨骨棘或跖筋膜炎。
5.其他踝足部触诊   应注意跟腱张力,足底内侧跖筋膜有无挛缩,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方法是医生将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末节指腹并拢,放置于足背1~2趾长伸肌腱间触及有无搏动感。
6.活动度    踝关节与足的活动范围如下:①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跟距关节:内、外翻各30°;②跗骨间关节:内收25°,外展25°;跖趾关节:跖屈30°~40°,背伸45°。
本章小结:
脊柱是支撑体重,维持躯体各种姿势的重要支柱,并作为躯体活动的枢纽。脊柱有病变时表现为局部疼痛、姿势或形态异常以及活动度受限等。脊柱检查时病人可处站立位和坐位,按视、触、叩的顺序进行。
四肢及其关节的检查通常运用视诊与触诊,两者相互配合,特殊情况下采用叩诊和听诊。四肢检查除大体形态和长度外,应以关节检查为主。

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