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怎么告诉你,我得了病
宇宙是有尽头的,生命的起点就是终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混得不好就回铁岭老家吧。四舍五入,宇宙的尽头就是铁岭。
小编觉得,这是继李雪琴隔空喊话——“看,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门,多白”之后,最有意思的梗。
这就是李雪琴,要么懊恼的、要么一脸丧丧的,说着让你猜不着后半句的段子。
这种反差,总让人隔一秒就禁不住笑出声来——妙啊!
录视频回应“灯多亮”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上还讲过一个段子,老板凌晨三点微信联系她,她没回消息,老板的第一反应:完了,李雪琴死了。
接着老板连打二十多通电话,最后那通电话接通了,老板说了句让人特绝望的话,他说:“大半夜的,你怎么还睡觉了呢?”
一句“李雪琴si了”,大张伟立马爆灯,可能是觉得这发言真是够“神经病的”。当时我也当作笑话听,莫名其妙又觉得讽刺效果拉满。
后来看到一期李雪琴的个人采访,了解到我们的搞笑网红、脱口秀达人李雪琴,居然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严重的时候会自残甚至企图自杀。
再细品这个段子,是否老板真的害怕她想不开,死了......
一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这是陈佩斯在讲喜剧创作时反复强调的理念。
笑是果,悲是因,即以对自我的折磨来换取他人的喜悦,以自我的低姿态引起对方的优越感。
如此想来,李雪琴的脱口秀让人笑了,追根溯源,maybe就是熬了不知道多少个凌晨三点的夜,压榨出来的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真切的自嘲梗。
电影《小丑》
为什么别人不愿意相信你?
如果你袒露心扉,而对方不相信,原因不外乎有两种:缺少科普知识OR抗拒相信。
1.缺少科普知识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惯性思维,搞笑的人=幽默的人=乐观的人=不会得抑郁症的人。
事实证明,这四种人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四类人。
抑郁症,抑或是说心理疾病,包括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它们是不挑人的,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任何人身上。
而心理疾病,通常是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拿抑郁症来说,全球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国的患病率达2.1%,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
如上数据足以说明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更重要的是,患上心理疾病不是脆弱、矫情的代名词;往往他们所承受的内在攻击与痛苦、这种没有具体原因的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低落的情绪,已经超出了他人能够理解的程度。
就好像穷人无法体会富人的快乐,富人也无法体会穷人的生活。
2.抗拒相信
前者是信任的基础,后者需要更多的感同身受。对于一个没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难以理解心理疾病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更何况现代人许多是微笑抑郁。
有人说:我在人前其实看不出来抑郁,就是不能一个人待着。
也有人说:我正常上学、考试还能拿第一,就是偶尔想看到皮肤划开、流出血来。
一如这样的情况,即使把诊断书拿到父母、至亲的好友面前,他们又怎么能将诊断中描述的你和日常看到的你联系起来?于是,否认成了最好的防御工具。
他们在抗拒/否认什么?他们想要否认那个不完美的你,他们想要否认曾经自己的忽视;他们想要否认抑郁症即将带来糟糕的后果,他们还来不及说一句对不起,就急于去挽留一个表面正常的你。
既然这样,要不要说出来?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正因为饱受精神上的困扰,对于“要不要说出自己的心理疾病”尤其谨慎、敏感。
担心别人给别人带来麻烦,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也害怕可能的排斥或嘲笑,于是更加努力地伪装成正常状态,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李雪琴起初也是这样。在北京大学,读到四年级的时候,她感到所有的事都像巨石一样压在自己身上。
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习惯了做一个好女儿、好学生。
直到她扛着所有压力开始出现心悸、心慌和严重的自杀倾向时,她不得不向他人求助。她期望北大的心理老师能够理解她。
然而不幸的是,心理老师转头告诉了学院,学院告诉了家长,顺便再派了几个同学时刻陪伴(看住)她。
我揭开伤疤给你看,你却往上面撒盐。
既然这样,我到底该不该说出来?
有一个癌症病人,叫作葆拉。
葆拉经过漫长的治疗之后还是复发了,随之经历了所有癌症病人所抗的十字架:放射治疗室、室内上方悬着世界末日的金属眼球、冷漠无情的技术人员、不安的朋友、漠不关心的医师,而最叫她受不了的,是时刻无所不在的刻意回避。
一如既往地,她打电话给结识二十多年来的外科医生,结果只有护士告诉她不必来挂号了,因为医师已经无能为力了。
她难以自抑地哭泣,难过的不是她无药可医,而是前所未有地孤立无援。
葆拉问道:“医师是怎么了?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只要他们现身,就是对病人莫大的安慰?为什么他们不了解,就是在他们束手无策的那一刻,才是病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心理疾病的致死率不如癌症,但它比癌症更难以启齿。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而如果恰好你身边的人生病了,请在原地多陪伴TA一会。
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心理疾病
这个小标题实际上也暗示了小编的态度:心理疾病需要说出来。
至于对谁说、怎么说,可依据以下的优先顺序:
怎么说:
1.患上心理疾病的意思就是说,我生病了。只有你对心理疾病“正常化”了,才能帮助身边的人正常化你本身。
2.表达感受。事情有大有小,引起共情的不一定是事件本身,但一定是作为当事人你的主观感受,因为真正的痛苦很难讲出来,一旦讲出来,便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情。
3.表达需求。你的需求可以是1.倾诉 2.陪伴 3.鼓励 4.其他物质或精神支持。如果你思考清楚了,请告诉身边的人。当知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安心许多。
对谁说:
1.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诊断。小编通篇的用词是“心理疾病”,不同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是需要诊断的,而在国内具有精神疾病诊断资格的只有精神科医师。
2.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程度较重的心理疾病建议找心理治疗师,同时需遵医嘱服药。谁都想要有一个愿意倾听自己说话的人,心理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倾听。
不论是心理健康的人,还是遭遇心理困扰的人,都不应该小看倾诉与倾听的力量。
3.学校心理老师(可选)。学校心理老师天然具有双重身份——心理咨询师和教师。
因此,学校心理老师的保密原则是与学校行政准则相匹配的。李雪琴有严重自杀倾向,仅凭这一点,不仅北大心理老师,任何学校的任何心理老师都有责任告知学院和家属。
4.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亲友(可选)。
5.团体中的陌生人(可选)。
笑是果,悲是因;反之悲是果,笑便是今后日月积累的追求。
愿你能够珍惜生活中每一件快乐的小事,它们都值得你笑一笑
。
今日测试
现如今大众对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却是很模糊的,让我们做一个心理疾病的简单考试吧。
指导语:以下问题,选择A记2分,选择B记1分,选择C不计分
1、疾病代价: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一般是怎么样的?
A、十分严重:会付出相当的经济、时间和情感代价
B、有些影响:可能会牵扯一段时间的精力,但最终会恢复正常
C、几乎没太大的影响,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很快就会过去
2、疗愈过程:心理疾病很多时候能够自愈,这是真的么?
A、通常很难自愈
B、有些能够自愈吧,我也不确定
C、心理疾病是小问题啦,肯定能自愈的
3、易感人群: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和一个性格内向腼腆害羞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一样的么?
A、是的,抑郁症不分人群
B、不确定,应该有区别吧
C、不是,绝对是内向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
4、污名效应:你是如何看待因为心理疾病而去找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这件事情的呢?
A、没啥大不了的,就跟感冒发烧挂打针差不多
B、这个人可能有点啥毛病,但不好说
C、这个人完了,都去找心理治疗了,离他|她远点
5、易感人群:心理疾病是能力差的人才会得疾病,有权有势的人才不会得心理疾病?
A、完全没关系,有钱人家也有跳楼自杀的好吧
B、不好说,明星不是也有抑郁症么
C、肯定的,只有差劲的人才会得心理疾病
6、遗传状况:心理疾病会遗传
A、完全没有证据表明会遗传
B、可能吧,毕竟精神病都能遗传
C、必然会遗传的
7、治疗代价:拿抑郁症来举例,一般来说,要将抑郁症症状控制住,通常会需要多久?
A、需要很长时间怎么也得6周以上
B、说不准,抑郁症类似于情绪感冒,两周差不多能好吧
C、现代医疗这么发达,肯定一周以内就能解决的
8、治疗过程:心理疾病的治疗,如果去找心理咨询师,还需要病人自己努力才能改善么?
A、需要,治疗自己心理问题,终究还得自己去努力
B、不确定,应该也需要自己积极配合吧
C、不需要,都花钱找心理咨询师了,我干嘛还要自己努力
结果解释:
得分12分以上:考核及格,您对心理疾病的了解比较充分,对心理问题的了解十分清楚,如果你身边的人染上心理疾病,相信你能够给出必要的支持和理解。
得分12分以下:考核不及格,你对心理疾病并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了解。心理疾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病因不明,正所谓,同样的表现背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病因,心理疾病也是这样。
2、污名化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困难在于“讳疾忌医”不只是病人,还包括病人的家属和环境氛围。
3、稍微叫得上名字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都需要一段不短的治疗时间才能康复,并不像发烧那样会短时(3-5天)间退烧,更像是牙齿塑形或者减肥那样,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才会痊愈。
4、很多心理疾病并没有明显的易感人群,跟这个人本身的特质和性格以及家庭地位和环境关系并没有显著差别。
得了心理疾病你应该向谁倾诉可选对象:
1、精神|心理科医生(优点:可以通过药物快速控制症状)
2、心理咨询师(优点:保密性较好,能提供较为优质的心理服务)
3、学校心理老师(优点:能够与学校与家长联动,责任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