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依旧是拿捏魅力的好手

    说到神仙打架的场面,莫过于芒果台最近的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
    神奇的是,33位哥哥里将近五分之一都是港星,当那一首首经典的粤语歌曲响起的时候,你的DNA动了吗?
    为什么港星总能聚焦我们的关注点?今天小印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NO.1
    《披荆斩棘的哥哥》
    重陷港星回忆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节目还真没抱太大希望。

    毕竟前有《追油光吧哥哥》在那杵着,那股不分年龄、张口就来的油腻感隔着屏幕都觉得齁嗓子眼儿。

    但没想到,这次33个大老爷们不仅不油腻,还个个有颜有梗,能唱能跳还自律。

    第一期的初舞台更像是一场世纪演唱会,节目组用“怀旧”这个重磅炸弹炸出了一场重回青春的盛宴。
    胡海泉、黄征多年后首次合唱《奔跑》,“道明寺”再唱流星雨。
    亲友团大s 的一句“道明寺,我是你的杉菜”更是直接将时间拉回 20 年前。
    以陈小春为单位的“古惑仔”再聚首时,一首《友情岁月》更是将青春记忆送上高潮,瞬间梦回那个偷偷翘课凑钱租碟片,躲同学家里看古惑仔的学生时代。
    只可惜,少了个陈浩南。
    凭着春晚都聚不齐的豪华阵容,确实炸出了好几代人的青春。

    节目组这一手情怀牌打的真是让人老泪纵横。
    其实,不只是《披荆斩棘的哥哥》,这段时间港星一直都处在我们的话题中心。
    《怒火重案》的上映让阔别荧幕已久的谢霆锋又火了一把。
    这个厨子终于记起来自己还是个演员了。
    “港风妆容”的出圈又刮起了一股回忆潮。
    王祖贤、邱淑贞等香港女演员再次出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
    前段时间网友还呼吁内娱男明星照着吴卓羲、黄宗泽等港星“内卷起来”。
    苗侨伟63岁,吴卓羲41岁,黄宗泽40岁,马国明47岁
    我们为什么总是对上世纪的港星倍感留念?是这届观众喜欢怀旧,还是这些明星本身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符号?
    二者都有,但小印认为,更重要的其实是后者。

    港星们连同那个时代的影片,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符号,他们不仅代表着时代,也代表着青春。
    NO.2
    为何如此钟爱港星符号?
    首先,这些明星自带强烈的符号特征,而且后世很难超越。
    说起武打明星,你能想起谁?

    作为中国武打第一人,李小龙早已成为标杆。除了干净利落的功夫,真正让李小龙和中国功夫绑定在一起的是他对中国武术的全球推广。他让中国功夫在好莱坞乃至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为后来中国人赢得国外尊重。
    尽管后来功夫片越来越多,但这些影片中总是离不开李小龙的影子,成龙就多次在影片中致敬李小龙的经典动作。
    而喜剧电影作为后期的主力军,也在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星驰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他开创的“无厘头”表演方式在香港电影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依旧能脱颖而出。
    星爷中后期的作品大多夹杂着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沉重感觉。
    他不是单纯的逗你笑,而更像是一种催化剂,用笑表达一种悲凉,一种无奈的求而不得。
    周氏风格的这种内涵也将中国喜剧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除此之外,香港影片塑造了许多的其他经典的女性形象。
    不管是“教主”林青霞的江湖气,“小倩”王祖贤的亦仙亦妖,还是“紫霞仙子”朱茵的那份痴情,都鲜明而深刻的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些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经典成功的,它们为我们记忆中的港星们打上烙印,加上时间的滤镜,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有相同特性的明星符号来替换掩盖他们。

    更重要的是,这些港星称霸了我们这一辈的童年和父辈的青春。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影片向国外以及内陆大量输出,当时的电影频道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播放港片。
    而当时香港艺人的高拍摄频率也让这些明星不断“刷脸”。
    早期的香港电影拍摄速度几近疯狂,绝大多数在一个月完工,再加上当时艺人的工资不高,很多明星都是身兼数片——周星驰在22年里拍了53部电影,周润发一年接11部电影,张曼玉一年拍了12部电影......
    多且频繁的影片出境率自然使他们成为我们的青春印记。
    其实,除了港星自带的青春的回忆,人本身也喜欢怀旧。

    不难发现,在这几年老明星的身影越来越常见,不管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披荆斩棘的哥哥》,这两年火爆的节目总喜欢打怀旧牌。

    精神病学家尼尔·伯顿(Neel Burton)认为,怀旧是对过去的向往,也是对重塑过去的渴望。

    这其实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当人们对现状感到焦虑时,便会选择怀旧,借重温过去来获得解决当下问题的力量。这种稳定而熟悉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舒适感,从而保持稳定的自我认同。

    当被港星占据回忆的我们有了网络话语权时,这些承载着回忆的符号自然会重新回到视野,引起大众的共鸣。
    NO.3
    影视符号该如何打造?
    不管是香港明星还是香港电影,它们在这几年的回潮除了具有记忆性以外,自身所含的艺术符号也让它经久不衰。
    他们如何做到的?在普遍唱衰的今天,我们还能再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影视符号吗?
    香港电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它找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为大众服务,迎合大众的口味。
    这里讲的迎合大众口味并不是指一昧的复制潮流,而是找准大众的兴趣点进行新式创作
    当时的香港电影能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甜蜜蜜》中隐含的大时代变迁,《功夫》里中西文化的结合与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古惑仔》自带兄弟情和江湖义气......
    他们的电影内容也极具平民特色与大众娱乐。
    当时的香港电影题材新鲜刺激、剧情紧凑富有张力,重新演绎甚至颠覆了很多经典桥段,而这样直接迎合大众口味并给予直观的刺激也形成了一种香港特有的大众电影美学。
    同时,电影所表达的情感也要回到观众本身,打造高调又普遍的内涵。
    曾经的香港电影,不管是哪种风格,情节多么天马行空,都能看见源于生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
    《旺角卡门》里苦苦挣扎,面对失败不知所措的命运,《大话西游》中悲凉无奈的爱情……香港电影的大众娱乐艺术能轻松的激起观众心中的共鸣,让人笑中带泪。这份极高的共情效果,也成为我们一遍又一遍选择这些老剧的原因。
    当然,影视符号是一个复杂化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内容情感上的表达,作为一门多元化的艺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也十分重要。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总会跟着哼那么两句,弹幕上也纷纷表示“爷青回”,“泪目”,而在这次《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上,《友情岁月》的响起也将观众的情绪带到高潮。
    声音作为影视的一种艺术符号,所带来的画与音的通感有时候较之影视本身更加具有记忆点。
    《大话西游》的《一生所爱》,《仙剑一》的《莫失莫忘》,《仙剑三》的《此生不换》……哪一个不让我们感叹一句“DNA动了动了”?
    可这些优秀的影视符号不应该只停留在记忆里。
    或许,我们不停翻看以前的影视作品中多多少少包含着对现状的不满:类型创作粗制烂造,情感内涵脱离民众,每一部都像集装生产。
    在面对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影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提高,创造成功有魅力的影视符号正应该是电影人应该做的事。
    作者:雪地菠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