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分流出的对联
【摘要】
对联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有了独立存在的两句对仗的诗,然后又和书法相结合题于团扇、门、墙壁、桃符,春帖;接着又有了对联一词;以后对联作品广泛出现,到了清代汪洋恣肆形成了一个高峰;流风直至现在。
1 对联肇始于两句诗吗?
如果上溯历史,对联的肇始是两句诗。所谓两句诗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而且符合对仗的两句诗歌。例而言之:
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
这是汉代孔融在酒会上的两句诗, 据范晔《后汉书·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153~208),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据《晋书·列传·隐逸》载陶渊明逸事:“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352?~427年)名潜,字元亮,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闭户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这是题于门的两句诗。(刘)孝绰三妹,并有才学,而令娴最幼,世称刘三娘者是也。孝绰罢官,屏门不出,为诗十字题其门,曰:"闭户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娴续之曰:"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
刘孝绰(481~539)名冉,字孝绰,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时梁人,曾官秘书丞。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以贵公子,早有令名,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叹以为佳,因书斋壁及所执白团扇。柳恽(465~517)字文畅,山西运城人,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这大约是最早题于书斋壁和白团扇的两句诗。载体不同而已。这或许是在中国书法史上记载最早的书法对联。
2 桃符是两句诗吗?
最初,两句诗的载体大致是桃符、春帖、门、墙壁、团扇,以后是春联。
1)桃符联
桃符是最早的楹帖(楹联、对联),这个论断始于梁章钜。他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云:尝闻纪文达(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是指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北宋初期的黄修复说:“先是,蜀主每歳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正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勲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这一联大约可论定在公元933年。
这说明了桃符题词从一般吉祥语向对联的演化。“桃符一对”,是说明一桃符用于写上联,另一桃符用于写下联。这正是后世对联形式的肇始。'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正格的四言对联。
据北宋张邦基说:“东坡(苏轼)在黄州,而王文甫家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东坡此联当是北宋最早的桃符联。
2)桃符联是两句诗
桃符联是诗吗?是两句诗吗?是的。宋代诗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卢炳(约宋高宗绍兴初前后在世)其所作《瑞鹧鸪》词云:
客里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自取疏。
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所作《除夜》诗云: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桃符自写新翻句,玉律谁吹定等灰。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
公元 1277年是丁丑年。诗人于石作《丁丑岁旦》:
不写桃符换旧诗,辛盘竹爆付儿嬉。山深未见新年历,只记梅花春早迟。
据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十八·评诗》云:“攻媿先生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 攻媿是楼钥的号。楼钥(1137~1213),字大防,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官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
《困学纪闻》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撰,属于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王应麟(1223—1296)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
3 春帖子从绝句到两句诗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一岁之首,故又名岁首,标志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对立春是很重视的,立春要进行祭春神、祭太岁,敬天等一系列的迎春祈福文化活动。
在唐代出现了立春的应制诗歌。到了宋代,风气又为之一变,应制诗歌成为春帖子。王曾(978~1038)《皇帝阁立春帖子》云: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年年金殿里,实字贴宜春。”
到南宋之真德秀为又一变。春帖子从五七言绝句演变成两句诗。
据《三才图会》人物·七卷:在真西山图像侧有文字说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闽之浦城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焉。越山居成,名其斋曰:学易,春帖云:'坐看吴越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以进士官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
4 对联最早是诗歌名词
对联最早是诗歌名词。据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184页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晓鼓,惊鹭起寒汀。’……”。其余从略。
葛立方,字常之,南宋丹阳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隆兴二年(1164)卒。对联一词起源于南宋1163年或稍前(1155年后)。当然此处“对联”一词是指律诗中的含有对仗的一联,或是颔联或是颈联。这个发现另有一个重要意义,即:对联是由诗歌分化出来的。
5 元日立春对春联的催生作用
元日(或除夕,下同)要写桃符,立春要写春帖子。那么,元日立春在同一天写什么?我认为这是桃符和春帖子双流合一,形成春联的最初动力。
陈天麟(1116~1177)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其《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简陈仲恕》诗云:
东皇送暖下青都,雪在梅梢半有无。爆竹旧闻驱罔象,传杯今旧饮屠苏。暗中石火频过眼,忙裹银丝欲上须。不解玉堂供帖子,双扉聊与换桃符。
宋朝诗人胡仲弓(公元1266年前后在世)所作《元日》诗云:
大书春帖当桃符,吟对窗前梅一株。湖海相逢无老少,莫分先后饱屠苏。
最早的春联一词见于《濯缨亭笔记》。据《濯缨亭笔记》其卷六云:“元时,淮人赵氏,富而好文章,尝以诗赋私试士,······其家有明月楼,以金壶及杯盘饷赵子昂求书春联。子昂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当时以为绝唱。······”
桃符联是两句诗,春帖子发展成为两句诗,春联是两句诗,另外诗钟也是两句诗。那么对联是起源于两句诗的脉络是清晰的。
6 明代对联是归于诗文类的
1) 在《七修类稿》中对联置于诗文类
检读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在《七修类稿》卷三十五·诗文类下有《对联》条,云:
对联
吏部许尚书赞,乃尊亦吏部尚书,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尝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又友陈敏之木,天台人也,受徽州歙县训导,书一联于衙曰:“四万八千丈山中仙客,三百六十重滩上闲官。”一则不可移易,则天生切对。
《七修类稿》51卷(又《续稿》7卷) 是郎瑛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现存明嘉靖刻本等。郎瑛(1487~1566),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藏书家。可以推断在1566年已经使用对联一词。
2) 张居正以宋诗为对联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有两段话讲到“对联”。这两段话都来自《野获编》。其一云:“张江陵盛时,有送对联谄之者云:'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高日月;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江陵欣然悬于厅事。”
“张江陵盛时”是指张居正执政的鼎盛时期。张居正于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
其二云:······昔年,殷历城罢相在里,江陵以宋诗为对联寄之云:'山中宰相无官府;天上神仙有子孙。’盖谀与嘲各半。” 张居正以宋诗为对联,这一句最有意味。
《野获编》即《万历野获编》, 明人笔记,沈德符撰,30卷,又有补遗4
卷。沈德符(1578—1642)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此书仿欧阳修《归田录》之体例﹐随时记录。书名寓“野之所获”之意。虽云野获,堪比正史。
正像词曲是诗歌的一支一样,对联也是诗歌的一支。正像词曲发展成戏剧一样,对联也吸收了文赋书法而独立壮大,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
刘锋 75岁,号养心堂主,江苏省扬州市人。天津市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天津市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