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旅行散文:漫步江南水乡
漫步江南水乡
陈振林
江南于我,那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梦。我似乎在白居易江南的诗词中长大: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就要走进我的梦中了。
金秋十月,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大会在苏州举行。接到邀请函,我先坐汽车再转动车,近十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我梦中的江南。
走近苏州,我坐在地铁上。地铁上没有如武汉般的嘈杂,也没有如深圳般的拥挤。三三两两的人,不急,慢慢地说话,轻轻地吐出口中带着甜味儿的语音。我知道这是吴地的软语了,那是能迷住人的语音。辛弃疾《清平乐》里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正是软语的功效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
我要前往寒山寺。因了儿时的那两句诗,为着当年赶考的那个举子张继,我走进月落乌啼,我想着心染千年风霜。
寒山寺由唐代贞观年间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
到寒山寺,当然要到钟楼。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正是黄昏,不时有钟声响起。也许,就只是一记钟声,敲醒了当年的张继,也会敲醒如今沉睡的你我。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在苏州火车站短暂停留,我居然会遇到老乡伍子胥。伍子胥,本春秋末期楚国椒邑(今湖北荆州监利)人,后为吴国大夫,军事家,为当年苏州城建造者。就在苏州站旁立有他的雕像,雕像昂首向天,意气风发。苏州城,谓之胥城;苏州河,谓之胥河。伍子胥,几乎成了苏州之神了。而在伍子胥的故乡,他是没有受到这样的礼遇的。我只能一声长叹。
甪直原生态
第二天是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颁奖大会。颁奖大会还没有结束,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之情,匆匆地前往甪直古镇。这是我真正地走进江南水乡的第一步。
江南古镇多,甪直是最原生态的。小小的镇子里,人并不多,游客却不少。街上随处可见人力自行车,游人不停地叫唤着这些车辆。我叫了一辆车,五元钱,将我送到了保圣寺。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就在保圣寺院内,无意间,我来到了陆龟蒙遗址处。陆龟蒙遗址内有斗鸭池、清风亭、东、西垂虹桥、两只武康石饲鸭槽(唐朝原物)。陆龟蒙衣冠冢占地约1亩,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题“唐贤甫里先生之墓”,还有一块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题为“唐贤甫里先生鲁望公之墓”。
不到百米,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墓地。我也算忝列教师、作家之行了,不由自主地对着先生之墓三鞠躬,表达我内心的崇敬之情。墓边是叶圣陶纪念馆,粉墙黛瓦的正门额上镌有赵朴初题书石绿色大字“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是叶圣陶先生工作过的地方。馆内所有建筑布局均保持原貌,有四面厅、鸳鸯厅、女子部楼、生生农场等。1988 年2月,叶圣陶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把当年他执教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沿着甪直古镇上的小河慢慢走,慢慢感受江南水乡的醇正之美。杏花春雨小巷,梧桐细雨黄昏,小桥流水人家,原生态的甪直羞涩地展示着她的魅力。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江南所罕见,其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梁天监年间甪直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
曾在小学里学过《粜米》,是叶先生的作品,那开头的一句“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我是记忆犹新的。我边逛边拍照,也寻找着万盛米行。终于在南市下塘62号找到了。万盛米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风貌。
据说还有沈宅、萧宅和王韬纪念馆,但我想着向周庄进发,想夜宿周庄,看看周庄的夜景。于是我决定离开甪直,坐上了前往周庄的汽车。
夜色周庄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到达周庄。找到一家周庄景区门口的旅馆住下,然后趁着夜色进入景区。
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周庄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
见惯了平常古镇的白天风景,我想细细感受周庄的夜景。我曾参与“周庄365夜故事”征文,居然获奖,得到了免费游览周庄的贵宾门票,这下正派上用场。
我在河边慢慢地走,什么也不去想了。
“灯光古桥泛船影”,周庄的夜是美妙动人的,水巷的灯船更为古镇平添几分夜的神韵。夜晚,在沈厅对面的河埠头登上一艘游船,尽情欣赏富安桥楼里传来的江南丝竹声,聆听沿河人家窗户里传出的苏州评弹的琵琶丁冬声,游船七拐八弯地穿过许多拱形桥的桥洞,桥洞里都镶嵌着无数盏彩灯,灯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桥的倒影映在河面上。
不时有船娘轻唱,吴侬软语,宁静了你我纷繁的那颗心。
见到标志性的景点双桥,在夜色中,我连忙拍下了不少照片。双桥,是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两桥,建于明代,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
看了张厅、沈厅,又在夜色里远望了沈万三水底墓。
在周庄,当然少不了万三蹄。来上一份,68元,慢慢地坐着吃起来。
在河边,慢慢地游走,走了三个来回。有些累了,才慢慢地往回走。
第二天清早,又来看周庄,又是一份宁静而清秀的美。
和周庄依依不舍地分别,我坐了汽车,返回苏州。
不留憾事游虎丘
苏州城里的景点更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听从了大诗人苏东坡先生的话语:“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为不留憾事,我欣然前往。虎丘山,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
吃过一碗长沙臭豆腐,我悠闲地走进了虎丘风景区。一路上,景点不断。
有导游讲着试剑石的传说。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了一条缝隙,正如剑截断一样。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夫妇俩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一试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
然后是憨憨泉。这个传说更美丽。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为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到了主景点千人石。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系胡缵宗所书。
千人石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剑池了。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剑池命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继续上行,就到了虎丘标志性景点虎丘塔。虎丘塔又叫“云岩寺塔”,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l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慢慢下山,在远处又拍下了虎丘塔的身影。
古朴平江路
到了晚上了,得到平江路上去走走。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
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见到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
从平江路向南,走几步便能听到古琴悠扬,是一琴馆,据称请了吴派传人来讲授琴艺。取道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赶得巧,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人听得神采飞扬。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又见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似与一般传统的建筑相似,乍一看也没觉得什么稀奇,事实上要走进去才觉得好。庭院里宽畅,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走在平江路,看到一幢形状宛如一艘船的屋子,就是“船屋”了。这座面积 700多平方米、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庭院深深的老宅,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雕花门窗、木质地板。
慢慢走在石板路上,循着香味儿,不时有苏州特色小吃冒出,吃上一口,回味无穷。
平江路是热闹的,却是古朴的。夜色里随意走走,也能捕捉吴地的元素。来上一串风味小吃,品味生活的酸甜。听上一段评弹,宁静纷杂的心情。小饰品,跳出你的惊喜;寻常物,开阔你的记忆。
有人考究过,说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描述的就是这里的丁香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漫步江南古镇,我的行程就要结束了。我见过不少的古镇,但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甪直古镇原生态,是个淳朴的山民;丽江古城商业化,是条精明的汉子;凤凰古城太热闹,是个顽皮的孩子;夜色周庄却宁静,如含羞的少女,多了几分腼腆。
上了回家的动车,我却想起了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到底惦着江南了”,我曾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其中的缘由。这下,我似乎更懂得当时的朱自清先生了,他面临着一种抉择,而无法作出决定,他只能惦着自己的江南,回避式地去恋家,去找寻自己的一片天地了。
诗人韦庄曾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那是一种更美丽的诱惑!我非司马相如,世间更少卓文君。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将生活的好心情,散布在每一个日子里,快乐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