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先生教你刻巨印
印谱印人印讯
唐宋时期书画鉴定和收藏蔚然成风,上自帝王下到士大夫,都以鉴藏书画为雅事。催生了“多字闲章”这一独特的体式,风靡至今。这些多字印大多以诗词、文章、佛经、鉴藏、斋馆等内容进行创作,印文多为元朱文,有的多达上百字。所以,多字印自然创作成巨印,印文纤细,有的印面达10厘米见方。
最早的多字印是明代文彭所镌巨印对章“我已定交木上座”
“文章不求百年老”
清初周芬所刻“滕王阁序”,10厘米见方的印面镌刻763字。
韩先生鸟虫篆巨印
傅嘉仪先生抱病所刻“千秋万岁”,10厘米见方。
当前各类书法篆刻展中,为了追求展厅效应,篆刻已从“方寸”之中解脱出来,刻制巨印已成篆刻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即使是方寸印,也大多利用现代科技将印蜕放大至15至20厘米见方,以单印形式装裱展出。这种展厅效应为展现作者和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内涵精神开拓了新的天地,值得推行。
李刚田10厘米“胸中海岳梦中飞”。
李刚田先生关于刻巨印的论述:
1.巨印的特点在一“大”字。由大而调动起来的艺术要素必然要呈现出大的气势,大的章法布局,大的刀法韵致。“大印要醒目而不必繁琐,要团聚而不可散漫。在书法创作中古人说写大字难于结密,小字难于宽绰,篆刻如也。大印要团聚,小印要意态舒合。”(李刚田《我刻巨印》)
2.巨印大多为多字印。多字印宜于见作者书法和章法的功力,但如果书法和章法功力不足时易落入平庸。如要体现出篆刻“自然博大与意象渊深并重,而更重内蕴的气象”(李刚田语),书法和章法是必不可少的保证。无论从历代官印或者近代印人的多字印,凡一眼看去立即摄人心魄、引人眼球者,必定有一种内在的美浮现出来。多字巨印的创作,若无深厚的书法和篆法、章法的功底就难有佳作,而只能是积木式堆砌,索然无味。
3.巨印韵致的艺术效果。巨印的艺术效果一要体现大气磅礴的气势,二要强调疏密得当、行云流水的章法规度,三要注重“三法”,即字法、篆法、刀法的巧妙结合,尤其是多字巨印,不可流为工艺品效果。既要体现大印大的艺术效果,又要体现传统篆刻的金石意味,方称佳作。李刚田先生深有体会:“我把大印印面定在10厘米以内,不可再大,太大了没有印味,成了文字的版画。并且从刻的工艺上来说,10厘米已是极限,仍可恃腕力之强一刀走完一个笔画,再大了就不是刻印,而是凿印,失去了以刀刻石的痛快畅达之感,也就失去了刀刀生发的节奏之美,失去了笔意、刀意,也就成了工艺制作。”(《我刻巨印》)
4.刀法是关键的环节。因为篆刻的成败决定印的成功与否。一代宗师吴昌硕在篆刻艺术领域集意趣、配篆、章法、刀法之大成,其篆刻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他谙熟钱松用刀的奥妙,也领悟到吴熙载用刀的灵动,这些奠定了他的篆刻基础。他从封泥、砖文、瓦当等艺术元素中不断研究线条形成的用刀法,尤其在多字印创作中,运用得心应手的刀法,产生出似屈铁、古藤、坠石般的雄浑、苍古、气旺神满的艺术感染力。当其印章钤于纸上时,一种立体的、充满生气的印蜕跃然入眼,给人一种笔情墨趣的刀法美。另如多字印大家徐三庚、陈巨来、王福庵及韩登安等人,以细腻流畅、铁线匀称飘逸的刀功,开工稳一路多字印先河,俱是得自于刀法的精纯。刀法犹如绘画,有工笔和写意之分。工者,一丝不苟,精工细作;写意者,大刀挥洒,立马可待。至于选择哪种风格,韩天衡先生告诫道:“在工、写两大阵营里,工笔者要力戒呆板,力戒刻意求工,修葺过头;写意者要力戒刻意求放,不衫不履。”所以说,一方成功的多字大印是篆刻综合技艺的反映,其中刻制至为重要。
清陈介祺云:“凡作印,篆居其六七,刻居其三四,篆佳而刻无力,则篆之神不出。”多字巨印除选石、磨石、设计、上石外,这些做得再到位,如果刻制不佳,将会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因为这些准备工作的难度是一个较小印大好多倍的工作程序。要把10厘米以上的印面磨平,还要把百字左右的印稿渡到印石上,终非易事。巨印名家韩登安先生可谓功力深厚,他“亦须六七日始克完成,一日之中,目力可支五六小时。初稿刻成后,先净石钤一朱稿,后将石面薄涂浓墨;干后再填以白粉,如此,石面黑白分明,可对朱稿而修缮之。以后逐区移动,以至完工。又需备一小镜,大有助于字口之精细入微”(林乾良《论多字印》)。
“刻巨印难,不刻不知道,实践过才深刻体会到难。一难在于磨石头,二难在于刻制,腕力、臂力并用,要预先考虑石料与风格表现的关系,对点画刀笔的质感的把握,要重大的效果,也要重细节,要在清爽之中有模糊,气息古厚但不可浑浊,线质爽健又要苍劲,要行刀起止脉络清晰,石花斑驳中见金石气。要厚而不滞,威而不猛。这些艺术效果都要通过刻制过程体现出来。三难是难在钤印,钤盖大印不能用盖小印的办法,部分技法要从拓制版画的技法中汲取。印泥在印面上要蘸得均匀不留空处,然后将蘸满印泥的大印印面向上放好,将平洁而纤维有拉力的钤印纸覆在印面上,然后用日本买来的印版画专用磨压片在纸背后磨压。”(《我刻巨印》)刚田先生是用反拓法钤盖而获得满意的印蜕的。
期待经过篆刻艺术家和雕刻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总结出更多的创作经验,使巨印的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中国书画报》篆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