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出土的铜镜,怎么镶了一圈……玻璃球?|博物馆|玻璃|琉璃

  向上滑动看图

  这些瓶瓶碗碗是什么时期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还是前天从某北欧家居品牌的样板房里拿出来的?

  乍一看这好像是烂大街的“复古”风,可假如我告诉你,这些玻璃不是复古,而是来自真正的古代呢?假如你知道两千年前的古人就能造出和现在几乎一样的玻璃器皿,会不会很意外?

  是的,这些瓶瓶碗碗的产地都在丝绸之路的沿途,正在国家博物馆的“平民情怀”特展里展出。它们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在丝路西端的罗马如此,在东端的中国更是如此。而在中国,它们有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名字:

  琉璃。

  “琉璃”和“玻璃”之间的烂账

  要厘清古代琉璃和玻璃的概念,其实并不容易。

  中国人从西周起就开始烧造玻璃,但相关名词却出现得很晚。较早的史料是《汉书·西域传》:

  “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

  据考证,“壁琉璃”的词源可能是古罗马的vitrum或古印度的vaidūrya,后来简称成“琉璃”。

  战国·镶嵌玻璃、玉铜镜。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的早期玻璃具有铅钡含量高的特点,被称为铅钡玻璃,特点是烧成温度低,色彩混浊且易碎;与此相对的是西方的钠钙玻璃,顾名思义,主要由氧化钠、氧化钙和二氧化硅组成,特点是耐高温且透明度高,也就是我们如今最常用的玻璃。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琉璃”其实大部分都是从罗马进口的。但是,汉人看到西方透明的钠钙玻璃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人工制品,而是把它当成了名贵的天然玉石……

  东汉·缠丝纹长颈玻璃瓶。洛阳博物馆藏

  这种情况到北魏时才得到改变,《魏书·大月氏传》记载:

  “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这说的很清楚了。北魏时有个阿富汗哥们来到大同,想通过烧造琉璃(钠钙玻璃)挣点钱。没想到技术太好,一不小心把中国的琉璃业烧崩盘了……既得利益者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一口咬定:世界上就是有天然琉璃,你这人工的充其量算广义琉璃,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北魏·玻璃小瓶。大同市博物馆藏

  所以我们看唐代的书,比如《本草拾遗》说:“琉璃,西国之宝,玉石之类,生土中。”颜师古注解《汉书》也说大秦(即罗马帝国)琉璃“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踰于众玉,其色不恒”。

  罗马人一脸懵逼:我咋不知道我家的玻璃是土里长出来的??

  1970年,陕西省何家村出土了一批非常牛逼的金银器窖藏(牛逼到进陕博看它要单独买票)。其中有一个莲瓣纹银罐,盖子上的唐人题记有一句“琉璃杯碗各一”,结果对应的是水晶杯和玻璃碗,傻傻分不清。

  这样,我们就捋顺宋元以前所说的“琉璃”了:既包括今天说的各种玻璃,也包括一种并不存在的“西域玉石”。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透明的矿物可能会被当成后者。

  唐·何家村窖藏凸纹玻璃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那么,宋元以前的“玻璃”一词又是指什么呢?答曰:宝石。

  还得感谢那个何家村的银罐。除了“琉璃杯碗各一”,盖子上还有一句“颇黎等十六……”,对应着罐里的十六块宝石,包括蓝宝石、滴水蓝宝石、黄玉石、玫瑰紫宝石和绿玛瑙等。这正符合《广物异名疏》的记载:“惟玻璃宝生高峰,难得。”

  何家村窖藏的银罐盖墨书与相关宝石

  我们今天的“琉璃”与“玻璃”的概念只有几百年。原来中国人从南北朝起开始将铅釉陶运用在建筑上。它并不是通体透明,只是陶器外表盖了一层釉,但为了好听也叫“琉璃”。宋元尤其是明清以后,这种铅釉陶大量用于官式建筑,于是“琉璃”成了它的官方名称,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琉璃瓦、琉璃砖之类。

  清·琉璃龙纹瓦当。中国园林博物馆藏

  这种琉璃建筑的极致,是被张岱赞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南京大报恩寺塔。这座曾令无数外国人倾倒的宝塔通体用琉璃砖砌就,精美绝伦,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如今我们只能在帝国时代3、文明5或者唐人街外卖盒上看见它。

  1665年《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鞑靼国谒见中国皇帝的外交使团》一书中的大报恩寺塔。约翰·尼霍夫绘制

  铅釉陶叫琉璃了,那人工烧造的透明的啥啥啥没名字了咋办?Emmm……就把玻璃的名字转给它吧!

  现在懂了吧?北京的琉璃厂并不做透明的容器,而是给皇家做铅釉陶的建筑构件。但这只是官方,民间称呼到现在还乱哄哄。比如北方有一种吹着玩儿的民间玩具,如今看来应该属于玻璃,可人家就叫“琉璃咯嘣”或“琉璃不对”,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就是琉璃咯嘣,莫名像克莱因瓶……

  看到这里我知道你已经蒙圈了,让我们用一张表格回顾一下:

  热热闹闹的中国玻璃

  中国原始玻璃(铅钡玻璃)出现在约3000年前的商末周初,一般认为是西亚文明逐渐传播的结果。我们看早期玻璃的代表作“蜻蜓眼”,大多带有满满的异域风。

  向上滑动看图

  为什么中国早期玻璃含铅高呢?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青铜冶炼中加铅能降低熔化温度,所以匠人做玻璃时也试着拿它当助熔剂。甚至,这时许多玻璃器还“抄袭”了铜器的范铸法,即先用泥土做好陶范,然后把玻璃液倒进去,冷却退火后雕刻纹饰,最后磨光,有点像现在用模具生产石膏像。

  加铅的后果是玻璃透明度明显下降,但古人也着实聪明:干嘛要按套路出牌?既然不透明,我就开发不透明的用法,俗称“有啥吃啥”!

  西汉·玻璃耳杯。河北博物院藏

  要不怎么说中国人的实用哲学厉害呢。湖南出土过许多战国玻璃璧,绝大多数来自小型的士和平民墓,而诸侯和大夫墓中却见不到,说明玻璃制品已经普及。最牛的是西汉的妾莫书墓,里面出土了近600片玻璃衣片,明显是玉衣替代品。这些玻璃片烧造时在表面撒了一层粉状物质,使其呈现白色陶瓷状,更像是未经细磨的玉石。

  西汉·妾莫书铜缕琉璃衣。扬州博物馆藏

  要知道,身经百战的考古学家刚看见它时竟然认其为“石衣”,可见以假乱真到了何种境界!

  魏晋南北朝,越来越多胡商传来了西方玻璃技术,中国不透明的铅钡玻璃逐渐被有剔透视觉效果的钠钙玻璃器具所替代,达到一个高峰。

  北燕·玻璃钵、碗。辽宁博物馆藏

  北魏·玻璃碗。山西博物馆藏

  北周·萨珊玻璃碗。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向上滑动看图

  隋唐时期,在对外交流频繁与重视佛教的背景下,玻璃制品较之前有了更多的使用,其中许多受到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影响,又或者就是直接从中亚进口来的。

  隋·李静训墓出土玻璃扁瓶。国家博物馆藏

  唐·玻璃茶盏茶托。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刻纹蓝玻璃盘。法门寺博物馆藏

  向上滑动看图

  宋元时中国玻璃业衰落了一段时期。到了元末明初,以淄博博山为代表的彩色玻璃又发展起来,并在清代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种玻璃是用着色剂加彩的,又称料器,有孔雀蓝、砗磲白、鸡油黄、葡萄紫等。一句话形容,就是狂拽炫酷到没朋友。

  清·黄玻璃桔瓣式渣斗。故宫博物院藏

  清·白套蓝玻璃缠枝莲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清·白套红玻璃莲瓣纹钵。故宫博物院藏

  向上滑动看图

  为什么加不同的“佐料”能做出五颜六色的器皿呢?原来铁、铜、钴、锰等过渡金属在玻璃中以离子状态存在,它们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引起对一定波长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所以我们看见了不同颜色。

  嗯,就是有时候有点晃眼睛……

  清·搅玻璃瓶。故宫博物院藏。不是理发不是理发不是理发

  这种料器发展出来的小玩具,相信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吧。

  玻璃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这样啦,让我们用一张表格复习一下吧:

  稳扎稳打的西方玻璃

  中国人喜欢比老,但就玻璃而言,怎么老也老不过五千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费昂斯”(faience)。虽然看上去很像彩陶,但它的内核不是粘土而是石英砂+天然碱,所以烧出来有点釉的质感,可称为原始玻璃。

  《我的世界》玩过没?里面用沙子烧玻璃还是挺真实的。

  古埃及费昂斯珠衣。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费昂斯多是简单的小饰品,真正用玻璃制造容器的技术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即“砂芯法”。砂芯法的过程是:

  用黏土细砂做成内胎,然后将其放进熔融的玻璃液中。匠人趁热在玻璃层上进行装饰,最后掏出砂芯得到容器。巧克力火锅吃过吧?差不多那个意思。

  随着玻璃技术不断传播,到公元前4世纪,叙利亚和亚历山大已成为两大玻璃制造中心。然而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这两个地区随后都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除了砂芯法,古罗马人还从古希腊学走了“吹制法”,极大提升了玻璃技术。

  古罗马玻璃的巅峰之作“波特兰花瓶”,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实在太过经典,以至于英国老牌瓷器Wedgwood现在还在模仿

  但随着玻璃技术的发达,古罗马人逐渐膨胀了。由于罗马有成熟的金银冶炼技术,而铅又是制银的副产品,所以他们后期不再使用埃及的碱性釉料,而是自作聪明换成氧化铅釉料。于是一件诡异的事发生了:公元1世纪的汉朝和罗马帝国,同时各自出现了铅釉陶!

  古罗马时期的铅釉陶

  可问题是,中国人拿铅釉陶当冥器(后来是建筑构件),古罗马人拿它日用,日常使用啊!!所以罗马帝国怎么衰落的,其中一个说法就是铅釉陶导致全体国民重金属中毒……

  但总之,玻璃技术在西方是稳定向前发展的。尤其是工业革命后,路布兰制碱法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为玻璃的量产提供了有效途径。1851年,以钢材和玻璃为主体的“水晶宫”于伦敦落成,成为首届世博会的奇观。

  清代的王韬描述水晶宫道:“窗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莹。”如今看图片它更像一个蔬菜大棚……

  自此玻璃就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仔细想想,从埃及到罗马到中国,我们用了五千多年才让这晶莹剔透的材质“掉价”到人人买得起。多不容易呀!

  当然,光说不练假把式,具体玻璃器是怎么做的,看动图来爽一下吧:

  均来自DarkPantherProductions

  作者:吴二棒

  编辑:邓彪、王劈柴

  一个AI

  我现在看我的玻璃茶缸子颇有古风

  本文转自果壳

(0)

相关推荐

  • 告诉你牛掰的“合浦玻璃”之谜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大概算得上中国最著名的县级博物馆了,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样说. 到过那里的人都记得,馆里有个国宝级的"罗马琉璃碗".   据说同样的"碗",全世界只 ...

  • 书单 | 玻璃器研究书单

    清/绿玻璃板指/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玻璃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玻璃向来就是廉价的普通之物. 事实上,玻璃在历史上曾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吹制法发明之后,玻璃才逐步成为制作日常 ...

  • 小红书超火的琉璃手串,竟然是雍和宫用它做的

    最近小编在小红书上观摩时尚人士的潮流风向标时,经常被推送一种亮晶晶的手链.为了不落伍,小编速速去搜索了关键字:雍和宫琉璃手链! 原来是雍和宫流通处推出的饰品.这种琉璃手串好像是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红色, ...

  • 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一铜镜,堪称中国最古老的,却因一事至今惹争议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中国的镜文化由来已久,在古代女人梳妆台上或许没有爽肤水.BB爽.粉底,不过对镜梳妆的镜子还是少不了的.只是古代的铜镜跟现在的镜子 ...

  • 1996年,专家挖掘了一座汉墓,出土一面青铜镜,但却被名字难住了

    1996年,专家挖掘了一座汉墓,出土一面青铜镜,但却被名字难住了 文 | 韦爵爷 甘肃省的泾川县,地理位置相对来说很偏僻,也因此这个地方很多古墓都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1996年,考古专家就在此地发掘了 ...

  • 战国出土的竹简被清华教授破译,揭开了夏朝存在的真实历史

    想必不少人都会存在这么一个疑惑,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究竟是哪一个?在我们学的历史课本中,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是夏朝.而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夏朝起源于公元前的2070年,是 ...

  • 战国·四熊铜镜

    战国·四熊铜镜 直径22厘米,重757克,人民币2300000元. pingpu

  • 鄂州出土纪年铜镜综述

    本文对鄂州出土的40面纪年镜,按其不同主题纹饰分别进行了综述,并对铜镜铭文中有关的铭辞进行了释读.最后,对有关镜类的流行时间.两面"黄初"镜的产地.以及铸镜作坊等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 ...

  • 战国到金代铜镜精品鉴赏

            哪个少女不怀春?女孩爱美,镜子是必不可少的宝贝.可是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明玻璃镜子之前,拥有一面青铜镜,则是很多女孩的梦想! 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能陪嫁一面好镜子,恐怕就是每个新娘的最爱 ...

  • 【每天美玉】——其乐融融庆中秋 战国出土玉兔鉴赏

    Mid-Autumn Festival 人间天上, 歌起舞飞旋 平分秋色一轮满 波涌万种缠绵 海底倒映天 仲秋初月 天涯海角共赏 祝您阖家团圆 幸福美满 金玉满堂 中 秋 节 战国 · 玉兔(1) M ...

  • 一脚踩出“墓中墓”,却出土《山海经》神兽,如今成了博物馆门神

    说起位于河北平山县三级村的中山王墓,估计有不少人应该知道,这座中山王墓是来自战国时期的墓葬,墓葬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而且还借鉴了东周各诸侯国的墓葬的文化,从1974年开始,河北省考古队在中山王墓清 ...

  • 战国高古玉的翘楚——“楚国玉器”(荆州博物馆藏品)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荆中路166号,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有馆藏文物1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2件套.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