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随笔08.木榨茶油(下)
李青松
碾粉是榨油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将晒干的茶籽放入大碾槽中碾成粉末。磨碾以水车作为动力,用水碓碾粉。碾碎后的茶粉要过筛,筛是特制的。过筛后的茶粉倒进特制的平锅(呈四十五度斜角)里烘炒,去除水分。烘炒是一道十分讲究的工艺。火太猛,茶粉容易烧焦,影响茶油的色泽和清香度;火太嫩,水分不能完全散发,同样会影响茶油的纯度和品质。只有技术过硬的师傅,才能将茶粉炒得松而不焦,香而不腻。这是真功夫呢!——靠日积月累练就出来的。
接下来,就是蒸粉和包饼了。蒸粉的蒸笼是专用的,外形如蜂筒,将炒好的茶粉倒入其中,蒸熟蒸粘,为包饼做好准备。包饼不但要求有良好的腰力、臂力,还要有相当的巧力、准力。包饼师傅事先将三个铁匝叠放在平地上,扭一个叫“千金秆”的稻草结,呈放射状铺在铁匝上,作为包饼底衬,然后将热气腾腾的茶粉倒进铁环中,赤着脚飞快地将茶粉踩平踏实,形成一个圆茶饼。包饼的过程有讲究,如果稻草结没扭好,茶饼一拎就散。饼包厚了不行,影响出油率;饼薄了也不行,饼粉藏在铁匝里榨不干,出油率更小。一般人不知道,包饼师傅的一双手就如同一杆秤。每一百斤茶籽包十二块块饼,每块饼榨干后重六斤半,上下不得差三两,这是有严格要求的。包好的茶饼,叠放在一起,就可以统一放到木龙榨里榨油了。这是茶油制作的中心环节,俗称“打油”。传统的木龙榨,重超千斤,用一根或两根大硬木镂空制成,横摆在榨油坊的显要位置,看上去活像一条长龙,当地人称其“木龙榨”。一般来说,每家油坊至少有两架木龙榨,每架木龙榨可放四十块饼。
油匠师傅们沉默寡言,只是埋头做事。
一切准备就绪,即以硬木专门制作的油槌大力撞击扦头,不断挤压茶饼榨出油来。为了消除疲乏,增强干劲,油匠师傅编创了许多劳动号子,一边用力撞击,一边喊着号子。
嘿噜呀!——安噜也!
加把劲啊!——使劲砸啊!
龙神肚出油啦!——哎嗨吆!
撞头重重打啊!——呀啦嗨!
茶油喷喷香啊!——嗨呀嗨!
那号子铿锵有力,排山倒海,气壮山河。那号子伴着撞头重重的撞击声,奏出了山村最朴素的交响乐。清香明亮的茶油从龙榨口慢慢渗出,随着号子的越来越响,油流淌得更欢了。油匠师傅在枯燥劳累的榨油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技巧动作,那可是真正的民间舞蹈呀!油匠师傅单膝跪地,让油槌的槌头朝天而立,然后“呯”的一声狠狠打下去,这招叫做“一枝香”;两个师傅背靠背来回打油较劲的,这叫做“鲤鱼穿梭”;油匠师傅突然猛地向后退几步,手中油槌凌空飞起,在号子声中撞向扦头,整个“木龙榨”被撞得前后摇晃,这就是所谓的“老虎撞”……浑厚整齐的号子声撩拨人心,像是从遥远的地方穿透层层阻隔而来,粗犷潇洒的榨油动作,自始至终传承着山民勤劳朴实的宽厚情怀。听说衢州市群艺馆的男子群舞《山中那座油坊》曾经拿过全国金奖,导演的灵感便是源自木榨油坊的劳动场面。
恰巧,当我在黄塘村木榨油坊拍油匠师傅劳作的照片时,一辆大巴车上下来一批光着大白腿穿着长筒黑皮靴的模特前来参观。那些美女不放过任何上镜的机会,抄起油槌就做表演状,其中一个失手险些敲掉一个旁观者的脑壳,令众人大惊失色。
木榨,拒绝一切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
木榨老油坊是黄塘村的标志性符号。有老油坊在,有“木龙榨”在,就说明黄塘村的历史还喘着气,血肉和精神还活着。
如今,在南方的许多小街巷里,常能见到一种全新的袖珍榨油机,只需几分钟——将茶籽倒入榨油机漏斗槽内,打开电源开关,金黄的茶籽油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了。新型电力榨油机出油率高,耗损少,工序简单得仅剩几个抬手就能完成的动作。何况,价格便宜。一个小老板告诉我,一台质量上乘的袖珍榨油机不过一千余元。省时,省力,省钱,实在是好。何况,那些大型的现代化的油茶加工企业正在崛起,更令“木龙榨”无可奈何花落去。高速发展的社会,效率的丧失便意味着被淘汰。由于“木龙榨”工序繁多,过于耗费时间和体力,因而最终不得不面临着消亡的结局。
一些山村的老油坊已经很破败了,不成样子了,但我可以肯定,关于乡村的记忆和灵魂还在“木龙榨”的肚子里眨着眼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古老的生命受到无情的冲击,性格没了,年龄没了,个性记忆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们已经无法感知和认定乡村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历程了。而黄塘村的“木龙榨”则为我们保留了一份难得的记忆。看到“木龙榨”,就像看到了慈爱而温暖的老祖母,踮着小脚,捧一把米,“咕咕!——咕咕!”丢给小鸡。在老油坊里,在“木龙榨”的近前,浮躁的心,会得到片刻安歇。
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古老的“木龙榨”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延传至今,它榨出的茶油散发着醇厚的油香,沁人心脾,绵久悠长。
抚摸着那古老的“木龙榨”,我忽然想起日本手工艺大师柳宗悦说过的一句话:“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坚固之质。”好嘛,按照柳宗悦的标准,也许,“木龙榨”就是这样的好器物。
傍晚,“木龙榨”安静下来了,老油坊安静下来了,黄塘村安静下来。只是偶尔传出一两声狗吠。这和白天相比,形成巨大反差。黄塘村有足够的自信对抗外部的诱惑。它不在乎外界的议论和评价,也不太需要市场经济的烛光照亮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准则,自己的规矩,自己的秩序。不浮躁,不慌乱,不盲从。
黄塘村的“木龙榨”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本色,秉持着自己传统和精神。许多东西并不需要改进,只需要固守。多少年来,我们是改进得太多,固守得太少。在民间文化日渐消失的今天,固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也许,机器榨出的茶油就是茶油,看不到人的身影,没有体温,也没有趣味。而“木龙榨”榨出的茶油则不仅仅是茶油了,它还赋予了茶油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心情。 与其说,“木龙榨”是一种传统守旧的榨油方式,倒不如说“木龙榨”表现了黄塘村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我喜欢。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