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藏“第一重四两”贴金币
本品直径41mm,钱面细缘深郭,内穿面大背小(9.5/7.5mm),内穿有郭,而钱背平素无郭,泉体通体贴金,钱文大小篆之间,五字顺读为“第重/一/四两”,直读则为“第/一/重/四两”。钱体铸型背面略有外凸,直观显得整体略有上翘。水银古传世包浆。
此钱被认为是权钱(作“砝码”使用)的观点似乎并未得到泉界公认。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把当时“发现”的“第一重四两”/“第五重四两”/“第九重四两”一并定为秦初权钱,并认定“一、五、九皆纪数,重皆四两”)。从此便有了“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应声叫法。
董大勇先生2003年在《收藏界》第八期发表了文章,从钱郭形制,钱文风格,篆隶演化及标准重量等方面,认定是汉文帝时期铸行“四铢半两”钱的权钱,即此“四两币”一枚相当于8枚汉文帝时的“四铢半两”小平钱。
对此币钱文的释读,此前惯例读作“第/一/重/四两”,还有第五/第九重四两等。当然这个“第N”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王会娟著《钱币图鉴》载有两品权钱:一为战国.秦“第十九”,另为西汉“第十五”。图鉴也提到了先秦币“第二十三”,正如自己所藏(如图)。吾藏“第二十三”钱面背无郭,直径略小为38mm,穿孔约10mm,同为传世水银古,包浆自然,腐蚀到位。
董大勇先生对“四两币”的认定为西汉四铢系列权钱,并读作“第重/一/四两”。其理由:
1 西汉末年王莽铸“大泉五十”前没有真正意义的直读钱。
2 秦早期至汉初“半两”钱,型制大都无郭,直到汉文帝铸造“四铢半两”时才出现了少量带有外郭的钱币。
3 以钱文论,此类权钱的面文美观、笔划均匀,且小篆并带隶风,失去了秦钱面文大篆向小篆演化并带有金文的痕迹。
4 从重量看,秦早期“半两”毎枚在8克左右,若以一当八,则折合重量64克,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如此重量的“四两”权钱。而汉文帝铸制的“四铢半两”重量在2.5克左右,8枚的重量则与“第一重四两”权钱基本一致,即为20克左右。
当然,前人论述均以“第一重四两”普通币而论。至于贴金币则珍罕至极,不知权重若何,本人一头雾水。该贴金币或为权钱,或为酒令钱,不得而知,希感兴趣者深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