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历史故事8篇

  • 第一章 木匠祖师鲁班
  • 第二章 “起死回生”扁鹊
  • 第三章 蔡伦改进造纸术
  • 第四章 张衡发明地动仪
  • 第五章 华佗与麻沸散
  • 第六章 祖冲之与圆周率
  • 第七章 “药王”孙思邈
  • 第八章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第一章 木匠祖师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建筑工匠,也是一个有许多创造的杰出发明家。在我国,鲁班深受人们的景仰和爱戴,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传说,鲁班发明了云梯、战舟、磨、碾子、钻子、锯子、刨子等工具,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劳作速度,更大大提高了物品的质量水平和美观程度。

  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代鲁国人,古时“般”和“班”通用,所以人们也常叫他鲁班。鲁班改进和发明了很多工具器械,在《物原》、《古史考》等古籍中都有所记载。

  一次,鲁班和其他一些工匠奉命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宫殿造到一半时,木料不够用了,眼看着工期一天天地逼近,工匠们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上山采木料。大家起早贪黑地用斧子砍木头,进程很慢。可是即使累得要死要活,大家也不能停下来,因为如果延误了工期,所有的人都会受到皇帝的惩罚。这一下子可使鲁班犯了愁。用斧子砍木头,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鲁班就想研制出一种新工具,来加快伐木的速度。一天,鲁班照常上山采木料,途中突然摔倒了,他下意识地抓住身边的小草。当他把草松开时,发现手上竟被小草拉了深深的一道口子。仔细一看,原来这种草和其他的草不一样,叶子边缘有一排又尖又细的齿。他眼前一亮,心想:“如果用一片特别大的这样的叶子来伐木,那会不会很省劲儿呢?”他上山后,找到一块竹子,把它边缘削成齿状,用来伐木。竹片轻而易举地就把木头割断了,但用了一会儿后,竹片上的竹齿都变钝了。鲁班明白这是因为竹子太软了,要找一种质地坚硬的材料来制造这种工具。他下山后,让铁匠按照他的想法打出带齿的铁片,再在两端安上木柄,这样第一把锯就诞生了。后来他们又造了许多锯,伐木头又快又省力,宫殿提前完工了。还有一次,有一个国家想去攻打另一个国家,于是就请鲁班给他们造一种攻城用的高梯子。鲁班想,普通梯子是搭在墙上的,如果被人从上面掀翻梯子是件很危险的事,于是他就苦思冥想了许久,突然灵光一闪,马上动手制造了一个能“站立”的梯子,即两个梯子相互支撑在一起,上面还可以坐一个人,因为这种梯子非常高,像高耸入云似的,所以他称它为“云梯”。虽然云梯的诞生是因为战争,但在今天,盖房子却离不开它。

  告诉孩子

  虽然鲁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科学发明,但他却被工匠奉为“祖师爷”,他一生所创造的东西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不一定要去研究特别难的问题,有时候发明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在某些本来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多留心一下,没准哪天你也会有奇思妙想,成为一名小小发明家的。

第二章 “起死回生”扁鹊

  “扁鹊”,原本是古代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一位名医。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生于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北)的秦越人,年轻的时候,在一家旅馆做账房先生。在旅馆里,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长桑君的民间郎中。长桑君见他诚实、善良、好学,便收到门下为弟子,倾囊相授毕生积累的行医经验。秦越人经过十余年从师勤学苦练,熟读了长桑君授以的《禁方书》,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名医。经他治疗而痊愈的重症病人,都说他是扁鹊在世,慢慢地人们就忘却了他本来的名字。

  后来,他开始周游列国行医济世,走遍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他不仅接受王公贵族们的聘请,还主动为贫苦百姓看病,在许多地方,他不仅留下辛勤奔波的足迹,更留下善心菩萨的好名声。在赵国都城邯郸,看到许多妇女同患一种疾病,他细心观察病情,医治好使她们痛苦多年的疾病;在周朝都城洛阳,看到不少老年人耳聋眼花,他认真研究病理,为他们治疗,终于使他们听得真、看得清;在秦国都城咸阳,儿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他摸索解决办法,配制草药,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综合起来治疗各种病症。这样一来,病人的痛苦很快就被消除了。他在诊断、病理和医治方法等方面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界历来都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中国的医圣”。

  后来,他又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编著了医书《黄帝八十一难经》。

  有一次,扁鹊在蔡国拜见桓侯时,发现他脸上气色不好,知道是因病所致,便直言不讳地说:“君侯,我看您已经生了病,此刻病还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如果不赶快医治,恐怕会渐渐地严重起来。”

  桓侯根本不相信自己会生病:“我什么病也没有。”

  隔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君侯,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也不好再说什么,就离去了。

  又隔了十天,扁鹊最后见桓侯说:“君侯,您的病已经侵入肠胃,再不赶紧医治,恐怕就……”桓侯还是无动于衷,不理不睬。扁鹊无奈离开了。

  又隔了十天,扁鹊在街上遇到了桓侯。桓侯刚要与扁鹊说些什么,只见扁鹊佯装不见,扭头就跑了。桓侯心里生疑,急忙派随从追扁鹊。扁鹊严肃地说:“你家君侯的病不行了。”随从关切地问:“何以见得?”扁鹊说:“请听我说,一个人的病假若在皮肤与肌肉之间,用药水洗或热敷,就可以见效;待病到了肌肉里,用针灸就可以制止得住;病到胃肠时,吃些煎药就可有疗效;待病到了骨髓,再高明的医生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五天以后,桓侯觉得浑身疼痛难忍,急忙派人来请扁鹊。但扁鹊早就逃往秦国去了。不久,桓侯就因病与世长辞了。

  后来,秦国太医令李醯妒贤嫉能,竟然偷偷地把医术高明的一代名医扁鹊暗杀了。

  告诉孩子

  扁鹊虽然被人暗杀,但是他为百姓服务的思想,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只要积累不断,就有可能从中挖掘出自己所独有的东西,使自己取得成功。

第三章 蔡伦改进造纸术

  远古时候,人们通常使用的是结绳记事法,就是在绳子上打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结来代表事情的轻重缓急。后来文字符号就出现了,人们能够记录的内容也就丰富起来。最初人们把字凿刻在龟甲兽骨上,这是甲骨文。到了商周时期,就把重大事件记录在器皿上,即把字铸在青铜器上,这就是金文,或叫钟鼎文。春秋时候,笔出现了,刀笔并用,把字刻或写在竹简木牍上。但是竹简木牍太笨重,据说当时有一个大臣上朝奏事竟用了三千多片竹简,堆在宝殿上跟堆小山似的。所以人们又把字写在绢帛上。秦汉时候,绢帛和简牍并用。绢帛虽然轻便,但价格昂贵,所以人们一直寻找一种像绢帛那样轻便而价钱又便宜的东西用来写字。西汉时候,已经出现了一种用麻造的纸。这种麻纸很粗糙,不适宜于写字。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祐时候的一位宦官。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太昂贵,而当时已有的麻纸又不适宜于写字,就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蔡伦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就很粗糙。蔡伦想,如果把工艺搞得精细些,造出来的纸也许就会细致些而便于写字了。于是他开始把麻捣得很烂,压成很薄的纸。但是不够理想,因为麻里面还有不少粗纤维捣不烂,所以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于写字,并且把能用来织麻布的麻来造纸,成本还是很高的。这次试验失败了。

  后来蔡伦一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能粘在一起,那么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昵?想到这里他又开心起来,又动手去做试验了。他把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做成了纸。这一次他成功了,现在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了。而且用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做原料造纸,纸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点还存在,仍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还不够光洁,写起字来还是很难受。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在石臼中舂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效果,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实在捣不烂的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等东西,做成的纸又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看到试验已经有了些进展,蔡伦又接着做。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然后用细筛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筛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就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他造出了便于写字的纸。

  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日子。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没有辜负汉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后来蔡伦将造纸术传入了民间,工匠们也发挥智慧,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所以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造纸用的原料,也因为各地方的出产不同,又有所扩大,如出产藤的地方,用藤皮做造纸原料;出产竹子的地方,用竹子做造纸原料;出产楮树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纸;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纸。就这样纸张的品种丰富起来了,人们终于能用上又便宜又好用的纸了。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最早传到东邻朝鲜,通过朝鲜再传到日本。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造纸术通过西域传往欧洲。而在欧洲,当时还在使用羊皮记事呢!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年!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传遍了全世界,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告诉孩子

  在东汉之前,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史学家和书画家。但是到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随着文化传播的方便化,越来越多的书画艺术大家涌现出来了。此后中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高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不能不说是有蔡伦的一份功绩在里面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不能不为祖先深厚的智慧所折服。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创造,也是凝结了无数心血的,它还可能是推动整个民族甚至是世界的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 张衡发明地动仪

  在震惊西方世界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出现之前一千多年,我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人。张衡的祖父叫张堪,曾任蜀郡太守。到张衡这一辈时,家境没落了,生活比较贫困。但是,正是这种清贫的生活激励了张衡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斗志。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文章写得很出色。为了开阔眼界,求得一些新鲜的知识,十七岁那年,张衡离家到外面游历。他先是到西京长安(今西安),后又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太学。

  长安和洛阳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城里的官僚贵族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根本不顾天下的老百姓在受冻挨饿。张衡看到后,心里十分气愤。由于他是比较有名气的人,所以许多官员请他去做客,但是他拒绝许多官僚贵族的召请,只认真研究学问。他说: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应该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应该为了收入少而害羞,应该为知识不广博而害羞。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张衡历时十年,写出了《东京赋》和《西京赋》。这两篇赋既描写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又深刻揭露和讽刺了帝王贵族腐朽的生活,成为传世之作。

  除了是个文学能手,张衡还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学。公元115年,张衡被任命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是观察天文,制定历法,记录各地发生的灾异等等。

  当时关于天体、宇宙的学说一共分三种:一种是天盖说,认为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像盖子一样罩在地上。另一种是悬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形状,日、月、星辰都自然地悬浮在天空中。还有一种说法是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蛋壳,地像包在中间的蛋黄,日、月、星辰都在蛋壳上不停地转动。

  张衡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反复地实验,肯定了浑天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比较符合观察的实际。

  张衡为了形象地论证浑天说,还制造了一个仪器,叫“浑天仪”。浑天仪用铜铸成,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球体。球体上刻着日、月、星辰,随着球体的转动,日、月、星辰的依次出现,和天空中星象出没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

  张衡还把浑天仪和计时用的漏壶连在一起,漏壶中水的滴漏带动浑天仪转动起来。这样,一天里面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从西方落下去,坐在屋子里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在1800年前,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

  浑天仪的发明和演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只可惜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创造发明得不到重视,这架精密的天文仪器到东晋以后就失落了。

  张衡的第二大发明是在公元132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据史料记载,公元92至125年的三十多年中,共发生了26次较大的地震。张衡正生活在这个时期,对地震有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各地的地震情况,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制造出了地动仪。

  地动仪也是用精铜铸成的,圆径八尺,形似酒坛,上有隆起的圆盖。内部立有一根“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道中安有机关。仪器周围铸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机关相连,龙嘴是活动的,每条龙的嘴里都衔着一个小铜球。每条龙头下面,又放了一个张大了嘴的铜蛤蟆。要是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正对着这个方向的龙嘴会自动张开,铜球“当”的一声恰好落在铜蛤蟆的嘴里。公元汉顺帝永和年二月初三,安放在京都洛阳的地动仪突然发生的异常,一枚铜球从位于西边的龙嘴里吐出,掉到蛤蟆嘴里。可当时在京城的人们对地震没有丝毫的感觉,也就根本不相信地动仪。

  可是没隔几天,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派人飞马来报,说前几天那里突然发生了地震,这才使人们真正信服地动仪的作用。陇西距洛阳一千多里,从洛阳无震感的情况分析,地动仪可以测出的最低裂度为3度左右,在18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测震灵敏度这样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在张衡研制成功地动仪后,过了1700多年,欧洲才制造出同地动仪相类似的仪器。

  张衡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他在五丈高的杆顶上安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转,鸟头正对着风来的方向。这架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仿,但是欧洲到了12世纪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晚了一千多年。张衡还造成了当时只在传说中才有的指南车,在科技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告诉孩子

  张衡一生不为功名,不求利禄,在太史令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获得了好几项世界发明第一人的头衔。这么辉煌的成就是与他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豁达的处世方式分不开的。皇帝给他升官,他拒绝,因为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科学上。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了点小成就就骄傲自满,一副“我是天下第一”的模样,要知道,越是谦虚谨慎,越是以永不满足的心态去做学问,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0)

相关推荐

  • 东汉到底有多厉害?名垂千古的人有很多,但我们记起来的却不多了

    提起东汉王朝,大家能想起来的名人名事其实不多. 开国皇帝刘秀,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来,名头有些低,他除中兴汉室以外,确实也没有别的成绩,所以历代吹捧者甚少. 再说那些开国名将,汉初三杰鼎鼎大名,唐 ...

  • 每一辈人都有他们的杰出︱比“祝融号”更早登陆宇宙的,是1800年前他的目光

    近期,我国"祝融号" 首次火星探勘任务,成功着陆火星 成为世界第二个登陆火星的国家 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及赞叹 美国花了几十年才完成的任务 我们首次便获得耀眼成绩   我国对于 ...

  • 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指哪四样

    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四大发明是指哪四样,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四大发明家分别是张衡.毕昇.蔡伦.杜诗.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蔡伦发明了纸,杜诗发明了 ...

  • 中国第一个写性的诗人,火了1900年的全能鬼才,堪称东方达芬奇

    千年一遇的理工男,左手天文,右手写诗 他似乎有那个才华牛逼症! 谁?先猜猜-- 他是第一位以性为题材写诗的诗人: 第一位提出圆周率概念的数学家: 第一位解释了月食原因的天文学家: 地理学家.文学家.地 ...

  • 汉朝历史人物——张衡(汉赋四大家,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涉猎领域广泛,堪称奇才.他对文学.哲学.地理.天文.机械制造等都很精通,因其一生的主要事迹皆在都城洛阳,故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划九州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划九州.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因治水有功和征伐三苗的胜利,博得了众多部落的拥护,声望日显,被拥戴为夏后氏,逐渐地确立了王权.据传,禹曾划中国为九州(据<尚书·禹贡&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铸九鼎。传说...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铸九鼎. 传说禹治洪水后,划天下为九州,九州之牧贡献金属,并图画本州物象.禹以九州之贡金铸鼎,以所图之物象铸于鼎上,后成为权力的象征.夏亡,鼎迁于商:商亡,鼎迁于周:至秦亡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皋陶作刑。当舜...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皋陶作刑. 当舜之时,皋陶(一作咎陶)为理官(即法官),受舜命而作五刑,即:墨.劓.刵.宫.大辟.其中死刑,因罪行大小与身份高低而有不同处置:大罪戮于四裔,大夫戮于朝,士戮于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会稽之会。相传...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会稽之会. 相传涂山之会后数年,禹南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召见天下之诸侯.各地诸侯备贡品如期到达,防风氏后至,为禹所杀.诛杀防风氏是禹第一次以君主的威力诛杀一方诸侯,表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涂山之会。禹平...

    禹平洪水,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大会各地部落酋长于涂山,携带玉帛(礼品)前来参会者万国(众多部落),史称涂山之会.关于涂山之确切地点,向来歧说纷纭:一说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西北),一说在渝州(今重庆市),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娶涂山女。相...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娶涂山女. 相传禹年三十未娶,行至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号日女娇.自此,夏部落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女娇生子曰启.禹治水在外,过家门,闻启呱呱而泣,不敢入,无暇致爱子之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伐三苗。三苗...

    三苗,又称有苗.南蛮,相传为颛项之后或帝鸿氏之后,可能是由三个氏族或部落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活动于江汉流域广大地区.三苗部落联盟在向北扩展势力的过程中与以尧舜为首领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战争连年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三苗制五虐之刑...

    相传三苗之君,不以德导民,专施严刑峻法,杀戮无辜,曾制"五虐之刑",名之日"法".所谓"五虐之刑",即五种虐杀民众的酷刑,保存于史料的仅见四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都阳城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都阳城. 禹受禅于舜后,在有崇部落原来的活动范围内,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后又迁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两都地处颍水上游,西连伊洛,东临河济,南镇淮上,是中原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