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读 | 我的二本学生
我的二本学生
Wode erben xuesheng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吸引我看下去的,一则是这些年轻人身上显现出的那种默默无闻却又不折不挠的人生发展韧劲;二则出乎我预料的是,80后、90后的广东地区,居然仍有着触目惊心的贫穷存在;三则是同样出于教师视角的对座下学生的观察、交流、分析与思考——作为我们培养二本学生的高中,在大学阶段,这些学生的发展后劲,以及高中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很显然,无论高中学校喊出多么靓丽的口号,都无法掩盖最终指向的唯一目标:高考。“在高中老师对大学想象的善意谎言崩塌、卸除了高考的集中目标后,他们如一卷失去弹性的弹簧,松弛的状态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迷茫。”黄灯写道:“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这当中,也让我小心翼翼的看到了,这些二本院校,到底能为这些穿越高考之后的学生提供哪些能力的成长,与知识的收获。或者说,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只成为了一个连接起高中与社会的跳板,只不过,这些二本高校所提供的这个跳板窄了一些、小了一些,而已。
我无意否认大学的存在意义,因为更多的,我们还可以从黄灯老师的反思中反思,高中教学,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如何走稳机灌与人灌、强制与引导、精细与简约等等诸如此类的传统与现代教育教学思维与方法上的“钢丝”。
时代的宏观背景,毫无偏差地覆盖了每一个他们,却又奇妙地与地域叠加,呈现出有差异的面貌与过程。
“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我们的殚精竭虑,可能只是他们的毫不在意;我们的无意之举,可能却成为他们的刻骨记忆。其间区别,应该来自我们自身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