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世界在不停变动之中,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在你身上发生什么。

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

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万里阳光。

古语说: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真正的智者无论有再大成就,再多的荣耀,也不傲慢张狂。

生命无常

《理想说》里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圆心,无常是半径,无论你几岁,你都与所有生命到达死亡的距离相等。”

人何其脆弱,一次病毒的入侵,一次微小的走神,一次毫无征兆的意外,都会让生命消逝。

苏轼科场得意,21岁就中了进士。

皇帝认可,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这份欣喜还没传回家乡,苏轼的母亲骤然去世。

出川时母亲送行的身影历历在目,回乡的时候,却只剩一座坟茔。

七年之后,苏轼经过凤翔历练返京,妻子王弗病重不治,撒手人寰。

一年之后,父亲苏洵离世。

短短八年时间里,苏轼尝尽了天人永隔之痛。

父母妻子都离他而去,仅剩弟弟苏辙相依为命。

《西藏生死书》有这样一句话:“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当一个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他就明白自然规律的无情,自身的渺小,从心底懂得敬畏与珍惜。

知名法律学者罗翔,天才少年,从湖南一个偏远小镇考入北大。

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顺利成为法大教授。

因为前半生顺风顺水,加上得了一些荣誉,罗翔有些狂傲。

他谁也看不起,谁都瞧不上。

和别人谈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咄咄逼人,一定要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

直到有一次,在美国访学,他开车经过一片悬崖。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忽然踩了刹车,反应过来的时候车子的一个轮胎已经在悬崖外面悬空了。

正常人这个时候肯定会打方向盘,但是他没打。

此时后面有个车呼啸而过,如果他打了,肯定会被撞下去了。

那个悬崖二三十米,如果掉下去,没有一点生还的可能。

一系列的巧合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事后他说:

“这个剧本,本是我不配拥有的。若非命运的庇护,所有的梦想,所有对人生远大的规划,都只是一个笑话。”

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也就懂得了谦卑。

2020年罗翔b站粉丝破千万,爆红全网。

别人问他成名的秘诀,他说:“面对人生的特殊节点,我只能归结于命运。”

低调、谦逊,完全不是当年那个目中无人的罗翔。

蒋勋曾说:“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当一个人明白死亡是一件随时降临的事,他就收起了自己的狂妄。

当一个人明白死亡是一件必定降临的事,他就收起了自己的散漫。

希腊人说:向死而生。

唯有知道生命无常,方能不负此生。

得失无常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唐代宗封为汾阳王,并派人修建汾阳王府。

郭子仪闲来无事,去施工现场查看。

他对一个民夫说:“墙基一定要打牢,这样房子才能坚固不倒。”

谁知道民夫却说:“我们家三代泥瓦匠,只见过房子换主人,还没见过哪个房子倒塌了的。”

郭子仪若有所思,再也没来监工。

王府落成之后,郭子仪宴请宾客,把当日的泥瓦匠也请来了,并且请他们上座。

客人不解,郭子仪指指工匠:“他们是造房子的。”

又指指子侄:“他们是卖房子的。”

果不其然,郭子仪死后四十年,这座王府就换了主人。

昔日热闹的汾阳王府,很快改建成法雄寺。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世间的得失名位,像风一样流转不定,像云一样聚散无常。

前一秒在你名下,下一秒就去了别人手里。

《红楼梦》里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出生的时候什么也没带来,离开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既然如此,这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苏轼在凤翔任职的时候,上司陈希亮修建了一座凌虚台。

苏轼写下《凌虚台记》。

其中有言:“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古时候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早已变成断壁残垣。

人生得失,本来就是这样忽来忽往,难以预料。

明白这一点的人:

得意时不猖狂,因为他们知道必有坎坷在前方。

失意时不绝望,因为他们知道暗到极致必有光亮。

弘一法师最后遗言只有四个字:“悲欣交集。”

面对人生的起落,不如放平心态,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世事无常

古人说:“卦不敢算尽,畏世事无常。”

天意从来高难问,很多时候,一个人想要成事,五分看努力,五分看运气。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谁也不知道上天会给自己发一副怎样的牌。

苏轼年轻的时候,在京城暴得大名,无人不识,无人不晓。

大家都以为他会是大宋将来的宰辅。

但是因为一次告密,苏轼的人生彻底改变。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昔日朋友避之不及,仕途之路戛然而止。

此后半生,苏轼几乎都在贬谪的路上。

他有诗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这一生就像是漂泊的飞鸿,偶然落在雪泥里。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偶然留下一些指爪印,人生之事便也如此偶然和无常吧。

命运莫测,世事无常。

那些被命运抛弃的人,以此宽慰;被命运眷顾的人,因此敬畏。

清末曾国藩奉命练兵平叛。

因为触怒皇帝,被贬回乡。

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分裂,气数将尽,曾国藩认为此生抱负再也没有实现的希望。

谁料没过几年,太平天国竟然死灰复燃,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这才有了曾国藩二次起复的机会。

倘若没有这次机会,曾国藩多半会成为湖南乡下一个郁郁而终的老人,断不会成为扭转乾坤的中兴名臣。

所以曾国藩说:“常存敬畏,则是载福之道。”

敬畏天命造化,敬畏世事无常。

一个人的财富和名位,既有个人的努力,也有上天的眷顾。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财富越多,名位越高,越要努力修德,使自己配得上苍天的眷顾。

若是自身德行不够,傲慢狂妄,迟早迎来灭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无常,是人生的常态。

学会面对无常,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生命无常,学会敬畏;

得失无常,看淡名利;

世事无常,修德惜福。

无常是生命的礼物,无论好坏只能接受。

接纳无常,拥抱无常。

一个人才能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充实平静,自在从容。

(0)

相关推荐

  • 道法自然,共建人间仙境!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许多人喜欢在这个季节外出游玩,感受万物萌生的气息.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游玩的时候,采摘美丽的花朵,折断优美的枝条.这种行为既不符 ...

  • 苏轼: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作者:洞见·一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世界在不停变动之中,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在你身上发生什么. 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 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万 ...

  • 当明白无常,便不会张扬

    人生有两大哀叹: 一叹知己难求,二叹世事无常. 我们明白,这一生会接触许多人,会经历了许多事,唯独有一样东西不想触碰,那便是--无常. 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曾这样写道: 遗憾是常常的, ...

  • 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经典好文

    活着,是一种励志,等着,是一种感悟,期望多了,会有失望,得失之间,总有人间的离合,缘深缘浅,总有一种人生的辜负,多少的忙碌,总是藏着一个人,多少的张扬,那是因为缺少,才炫耀. 有一颗心,无声无息,表达 ...

  • 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当你感到忙.觉得累的时候,不是因为价值的迷失,就是因为欲望的过多. 少计较,多宽容,知满足,心也就闲了.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人的欲望很奇怪,很多时候渴望得到一些东西,得到后 ...

  • 当你明白无常, 你就不会张扬, 今日华丽...

    当你明白无常, 你就不会张扬, 今日华丽风光, 明日可能狼藉一场. 当你明白无常, 你就不会悲伤, 今日愁云惨淡, 明日可能满天阳光. 当你明白无常, 得,有什么喜, 失,有什么伤, 得失也不过空花一 ...

  • 当你明白无常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很有哲理的话:什么叫见过世面?不是出生豪门的高高在上,不是进出上流社会时的宝气珠光:而是面对繁华时的从容淡定,面对坎坷时的勇气和担当.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回溯岁月,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起 ...

  • 明白了无常,就不会张扬

    财富早读推荐语:没有谁的生活一成不变,没有谁的人生年年如一,面对无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喜欢的,请点 

  • 苏轼: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

    作者:洞见·一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世界在不停变动之中,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在你身上发生什么. 今日华丽风光,明 ...

  • 苏轼:当你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一点资讯】

    作者:洞见·一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世界在不停变动之中,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在你身上发生什么. 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 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