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黄溪苦山茶
大余县黄溪苦山茶 ——分布于江西大余县崇义县接壤处的特异性苦山茶
作者:曹人智 在我家乡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域的西南、西北方向的内良乡、河洞乡、吉村镇与崇义县的聂都乡、关田乡、乐洞乡接壤处及其涵盖部分区域:溪水淙淙,高大阔叶树、毛竹丛林下及周边林缘散生着大小不一的野生茶叶树,其中不乏碗口大、茶杯粗的高大古树,村民们需就地取材用毛竹、树枝借势“搭云梯”,二人或以上合作釆摘,一棵大茶树上一次釆摘六斤、八斤鲜叶(芽)的并不罕见
按照山场权属或搬迁离村子后让渡权属适时釆摘,一年可采三茬左右;当然,有些好杯中之物的当地老茶客以及加工苦山茶补贴家用搞副业的老江湖常常越界偷釆,毕竟烈日酷暑天气里一杯上好的苦山茶是挡不住的诱惑,因为家家户户采摘茶叶量小,这些村民都是传统手工制作茶叶。
其中以大余县内良乡黄溪村出产的黄溪苦山茶最有名气:黄溪,水也,逶迤流来,所经之处为黄土,染成微黄而得名。这里茶文化底蕴深厚,采茶、制作讲究、茶叶条索弯曲恰到好处,茶叶起锅前适度大火烘翻,使这里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得以保存特有的山韵味、苦香味,少了些苦味带来的不利身体的寒凉。品相好、味道别致成为黄溪苦山茶特征,黄溪苦山茶是大余山区土特产的一张名片,成为市场抢手货。
有研究成果表明:构成茶叶苦味的成分主要有咖啡碱(含量占干物质的4%左右)、花青素、茶皂素等,而儿茶素、黄酮类等多酚类物质同时具有涩味、又有苦味的物质。茶的苦味与涩味总是相伴而生,二者的协同作用主导了茶叶的呈味特性,各成份的占比不同决定了茶叶的口感。
那么,以黄溪苦山茶为代表的大余、崇义接壤处的苦山茶,与国内同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种相比较,为何苦味名列全国诸茶之前冠呢?
笔者苗木基地扦插茶苗以后,应两县茶友之邀,多年关注苦山茶生物习性现象。解放后,当地几代探究者反复试种验证:将野生状态下黄溪苦山茶树从山林中.到黄溪村农户菜园一、二年后,采撷加工后苦味淡了许多,如果移栽到大余县其它乡镇毛竹阔叶林下,一、二年后与普通茶叶味道无异、特有的山茶苦味自然消失。反之:我们基地培育的各种优质茶叶品种扦插苗,供应给黄溪等村庄农户栽种到产区林下,发视长大后与原生态野茶叶的苦涩山韵味基本无异,品种因素退居其次了。
以黄溪苦茶为代表的苦山茶:色泽褐黄,汤色润泽,良苦微涩,山野韵味及微量火焙气味,提神醒气,降暑祛热,苦而不寒,消暑而不伤脾胃,是国内比较独特的苦山茶,几年来,中高档茶叶价上涨,市场上比较畅销。
当地企业家、乡村及相关部门几次发力助推苦山茶产业,由于林权、规模、分布、人工、加工等因素障碍,成效不明显,目前仍处于自产自饮自销的小农状态,有待整合资源和投入资金促进产业化发展。
对于黄溪苦山茶的苦味,民间人士认为是林中伴生树种,如苦槠树、苦竹、十大功劳、苦木、大叶冬青、苦楝等苦味树汁通过根系吐纳水份、甚至是其叶片呼吸后落下水珠交融而产生的茶叶苦味。也有人认为:是当地壤土含有的微量元素或稀土中某些成份的自然配比恰到好处的存在,促成苦味的产生,从外观土质判断,苦山茶分布区含细沙较多、土壤相对疏松,黄溪之水质带有微黄就是明证,在赣南这个稀土王国特定环境,产生黄溪特异性苦山茶所拥有特定肥料元素就不足为怪了,能解释山茶苦味从核心区域半径向外依次衰减至消失的原因。或者是二个或多个因素叠加的原因吧。
笔者仅做一个科普宣传,有待权威专家实地定性定量测定,考察研究黄溪苦山茶;权做抛砖引玉,以期得到专业人士和品茶同好关注和喜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