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陕西 || 张彩红:那些消失的美食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编者按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

  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童年的追怀…

《那些消失的美食》

文|张彩红(陕西)

  前段时间回商州,心念念想吃商中路小吃城那家的炒饸饹和小米粥,前两天都没顾上吃,第三天终于如愿以偿,那个香啊!

  为什么喜欢吃这个饸饹呢?

  这个源于小时候在老家吃过的红薯面饸饹。

  那时候粮食少,红薯多,因红薯耐旱、易活,不择土壤,产量高,所以人们大面积种植。

  初冬挖完了红薯,大人们就把好的挑出来藏到地窖里,准备一冬吃;把挖的时候不小心挖伤了的,长得歪瓜裂枣的红薯切成片,晾晒在麦地里。

  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晒,麦地里一大片,远处望去,就像洁白的一地雪,煞是好看。

  待干透后收拾回家,把雪白雪白的、薄薄的、周周正正的挑出一些留下煮锅,做稀糊汤煮红薯片吃;

  把那些有黑点的、厚的、残缺不全的不顺眼的,挑出来在村东头的大碾子上排队碾成面粉,然后变着花样做吃食。

  有措红薯面凉粉,漏红薯面鱼鱼,搅红薯面掺包谷面搅团,炸红薯丸子,蒸红薯面馍,烙白皮黑瓤的红薯面馍,削红薯面面片,压红薯面饸饹,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红薯面饸饹。

  先把红薯面粉用开水烫个半熟,要不干不稀,用手捏成小拳头大的窝窝头,放在锅里蒸熟,然后从邻居家借来饸饹床子,压成饸饹面条。

  小时候一旦遇到压饸饹,全家人都在忙活。

  一个人端着刚出锅的热窝窝头,一个一个往饸饹床子那个小窝窝里装,一个人压,一个人拿个盆在下面接。

  看着由窝窝头变成的面条,我们小孩子觉得很神奇,站在旁边目不转睛的看,看着看着忍不住争先恐后的也上去试压一下。

  压完了,谁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有趁热用辣子醋水子调着吃的,炒着吃、做成汤吃都行。黏黏的,甜甜的,每人吃几碗,全家人欢乐的就像过年一样。

  自从我参加工作到镇安以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些食品了。

  当年怀我女儿时,很想吃红薯面饸饹,想得很想得很,连做梦都在吃。

  但镇安没有,那时回一趟老家也不容易,一晃10个月过去了,终于没有吃到嘴。

  后来红薯面饸饹在老家也慢慢消失了,直到现在,红薯面饸饹都是我心中一个永远的念想。

  所以,每次回商州,都要去吃一碗饸饹,虽说是荞面的,但因为和红薯面长得很像,也算了却我的那个红薯面饸饹的情结。

  现在的农家乐有一种特色小吃--红薯面凉粉和红薯面丸子,但就是没见红薯面饸饹,真希望什么时候在农家乐的餐桌上再见到这些美食。

作者简介

      

  张彩虹,女,陕西丹凤人,在镇安工作,镇安县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商洛日报》以及《在丹凤》、《陕西丹凤》、《镇安文艺》等微信平台,部分文章入选《丹凤文学》、《感恩》、《秋之韵文集》等书。

 

《嘉年华时光》征稿启事
《嘉年华时光》作为一家文学原创平台,欢迎各位投稿!栏目设置有美食、散文、游记、随笔、小说、评论等,诗歌每次投3至5首。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1、要求不违背政治内容,文字表达清新流畅,贴近生活;

  2、本微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删改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

  3、来稿一律请以附件形式打包word文档发送,务必请附带作者简介一份、本人照片一张。

  4、稿费每月5号左右发放一次。赞赏即稿酬,读者的所有赞赏将全额发给原创作者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