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麦杏 || 山那边的牵挂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128)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山那边的牵挂》
作者|晏麦杏(陕西商洛)
记得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那阵,参加单位组织人工造林检查验收,其中有一个抽查点是在商州区牛槽乡的一条小支沟进去的山梁那边。那里有一户人家,门口拴着一条狗,见到陌生人狂吠不止。组长照顾我是个女同志,让我在那户人家休息等他们。
我便随拦狗的女主人进去。记得好象是两间房,已破烂不堪,似乎经不起风吹雨打。进门的地上倒着一堆白萝卜,那女人正在削萝卜缨子。我看着那些还没有红萝卜大的白萝卜,就问怎么这么小的萝卜,那女人为我倒了半碗混浊的开水,叹了口气说,这萝卜种在高山上,没钱买化肥,农家肥又担不上去,山上仅有的一层泥沙土年年被雨水冲走,实际上是种在干岩上,能长这么大就算不错了。我看着那女人一脸的无奈和麻木的神情又问:那这里种小麦不种,平常都吃啥?她边削着萝卜缨子边说,这里平地很少,仅种一点点小麦,雨水好时能收一斗麦子,过年过节才舍得吃,平时就靠在山上刨些地,种些洋麦、包谷、豆子之类,全靠天经管,若下暴雨或是干旱就颗粒不收,这一年的口粮就成了大熬煎。
我想着这些山里人整天起早贪黑,面向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艰难地打发着山里的日子,很是同情。又一会儿,一个约十岁左右的男孩捂着肚子从里屋出来倒水喝,看着他那蜡黄的小脸、削瘦单薄的身子,我又问那女的娃上学没有?她说上着哩,今儿突然肚里疼没上完回来了。我说让医生看看买些药,她说哪里有钱买药,疼的厉害了就喝些开水。我本无意访贫问苦,却没想到还有这么可怜的人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4元多钱(那时我的月工资还不足才53元),女人答“要不得”拒绝收下,让来让去,看我坚决要给,她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并立即要给我拌拌汤,说是让她那生病的儿子也跟上我沾些光,吃一顿白面拌汤。我知道还没有到做饭时间,更不忍心消费那顿白面拌汤。刚好组上检查的几个来了,我连忙道谢一同下山。坐在车里,我一路无语,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干瘦如柴、衣衫破烂的女人和男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同事们开我的玩笑,说我是否被狗吓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换,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已深入农村,为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根本上遏制了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既解决了口粮,又扶持农民栽种“摇钱树”。多年以后下乡检查工作,所到之处,群众家家户户住新房,电视机、电冰箱、电话等现代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倍感欣慰。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借下乡之机,我趁机去看看他们,以了却多年的心愿。上到半山腰,既不见当年记忆中风雨飘摇的破房烂舍,也没有见我想象中的白墙红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板栗林,四周是茂密的森林。微风吹来,那些整齐的林木像在参加大合唱一样向一个方向倾倒。
看到这满目青山,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呢。但没见到那户人家,我在做着各种各样猜测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下得山来以打听,才知早被移民搬迁到交通方便、生活富裕的川道去了。虽未见到他们,但我相信,他们也一定和所有山区农民一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再也不会为吃饭、穿衣、看病买药而发愁,30多年前为那区区4元多钱感恩戴德,视我为救命菩萨已成为历史。那男孩或许已成为科学家、公司老板……
晏麦杏(微信名:燕麦杏子),女,生于1957年,1980年底毕业于商洛农校,2013年退休于商洛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