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技术的重心应该向思维方向发展的思考

我通过长期的思考、观察认为,电脑和人脑很相似,应该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完善的。

电脑的控制器和人的心脏相似,运算器、内存和人的大脑相似。电脑和人脑发出的信号应该也是相似的,即都是电磁波。不同的是,人脑发出的电磁波(思维是“触发器”)比较弱,是由有机物作为发射源,并且也没有统一的协议,难于依靠这种信号沟通,但是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觉得人在睡觉时,来自声音、光线等刺激大脑思维的信号暂时失去了作用,人的做梦是大脑自身活动的结果。人做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自他人脑电波的触发的结果,这种类型的脑电波,触发刺激是零散的,也可能不是来自不同人的脑电波的刺激,所以做梦的“事件”往往是没有严密逻辑的,由此可以推测,人的做梦可能是人与人之间不自觉地“互联通讯”,形象地比喻——“丢包”或有干扰的通讯。其实,祈祷可能唤醒深度昏迷的病人,就是不自觉地应用脑电波的“互联通信”。再大胆一点猜想,人与动物、植物通过电磁波信号的交流,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有共同的基础细胞,它们都会发出不同于非生物的信号。电脑发出的信号——电磁波,电磁波较强,并且是以无机物作为发射源的,有统一的协议,便于沟通。说的直白一些,电脑之间的通讯是——非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是通过人的智慧强制完成的。

所以建议仿生学研究方向,电脑的“思维”活动应该借鉴人脑的活动机理;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应该借鉴电脑的互联机理。研究能识别弱电磁波的接收器,人与人互联的关键。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所突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