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典故传说——千年古堡汉阳城

汉阳地区见于史籍的古城名有却月城(郤月城)、江夏城、鲁山城、沌阳城、诸葛城、临障城、汉阴城、萧公城、梁废城、汉口城、牛湖城、渔湖城、沔州城、汉阳城等,多达十余个,在武汉中心城区建城最早、城堡最多。

最早的城堡名曰却月城,此城在今汉阳区域内。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却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左即沔水矣。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据史实推断,却月城至迟在东汉建安初年之前已经存在。

却月城规模不大,“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但由于它倚大别山,扼汉水入江要道,其军事要地的作用十分显著。正因为如此,东汉建安年间,江夏郡太守黄祖守却月城,发生多起战争。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攻却月城,斩黄祖部下二万余人,逼到江水中淹死一万余人,缴获战船六千余艘,缴获财物堆积如山。建安八年及十二年,孙权两次攻打却月城,黄祖水军迎战,保住了却月城。建安十三年春,孙权突破黄祖的水军防线,攻破却月城,追斩了黄祖,城内外数万男女成为俘虏。十年间,孙策、孙权为夺取却月城发动四次大的战役,足见却月城战略地位重要。

西晋至东晋时期,却月城曾为曲阳县治、曲陵县治、沙羡县治。至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并曲陵入安陆”,却月城废。

鲁山城原名江夏城,是汉阳继却月城之后又一座著名古城。东汉建安十三年,却月城被屠,江夏郡太守黄祖被斩,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琦继任江夏郡太守,在今汉阳凤凰山南修筑新城,名江夏城。刘琦在任不到两年死后,东吴大将陆涣夺取江夏城,任吴江夏郡太守。当时,龟山和凤凰山都叫大别山,三国时吴国为了纪念已故的鲁肃,将大别山更名为鲁山,江夏城便改称鲁山城。

鲁山城同样战火不断。东晋元兴末年,由桓振党、孟山图据守鲁山城。南北朝时齐竟陵太守房僧寄曾守于此。陈光大年间,北周占据鲁山城。至陈宣帝太建年间,北周大将司马消难投降陈朝,鲁山城为陈朝掌控。隋朝完成统一后,于开皇十七年(597年)在鲁山城设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改为汉阳县。隋义宁元年(617年),梁朝后裔萧铣起兵反隋,自称梁王,在鲁山城设鄂州,派遣雷长颍任鄂州刺史,镇守鲁山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大军兵临鲁山城下,雷长颍投降,交出鲁山城。唐朝接管鲁山城,略加整修,在城内增设沔州和汉阳郡。从此,鲁山城更名为沔州城,又称汉阳城。因而,汉阳城是在鲁山城基础上的再建,前身就是鲁山城。

萧公城、梁废城、汉口城似为同一城。南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萧衍由襄阳起兵反齐,经汉水入长江,受到房僧寄、孙乐祖阻挠。齐竟陵太守房僧寄据守鲁山城,孙乐祖从郢州(今武昌)率数千人增援房僧寄。萧衍攻打不下鲁山城,便在汉水入江口的龟山顶筑城,屯兵困守凤凰山南的鲁山城,史称“筑汉口城以守鲁山”。数月后房僧寄病死,孙乐祖投降。当时萧衍尚未称帝,所以汉口城称为萧公城,后来萧衍当上梁武帝,此城废弃,又称梁废城。另一说孙乐祖增援房僧寄时,临时筑城于鲁山城西北的黑山(今赫山),被萧衍的梁军攻破而废弃,故称梁废城。

马骑城,位于却月城西一二里处,月湖旁梅子山一带,筑城时间不详。

沌阳城,在沌水北岸,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312年)曾镇守此城,曾为沌阳县治。西汉建武元年(25年)设有沌阳县,或在沌阳城。

诸葛城在槠山南麓,下临沌水,相传为诸葛亮屯兵处。有旧志认为诸葛城即沌阳城。

临障城在临障山,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314年)由沌阳城移至此城,至隋朝仍为沔州、复州州治。

汉阴城在汉阴山下,为屯兵之城。

牛湖城、渔湖城为同一座城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此城位于“县北腾龙冈东、牛湖渡西”,因而称牛湖城。萧衍起兵,命梁天惠屯兵渔湖城,即此城。

汉阳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古城当数汉阳城。汉阳城发端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始建的江夏城,三国时更名鲁山城,唐初更名汉阳城,直至当今的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城延续了1800余年。

汉阳城“古城”规模蔚为大观,城墙周长3570余米,城门多达8座。这是从鲁山城时期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汉阳城时期的规模,明代志书称其为“古城”。宣和三年,江水崩溃了汉阳城东南临江城墙,部分城区亦溃入江中,旧志称“水涨城圮”。直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朝廷才同意重修汉阳城,范围小了许多,后又屡遭江水和战争创伤,明初城墙周长减至2520米,只设四座城门,清末城墙仅有2398米。

无论城垣大小,汉阳城内长期设置郡、州、军、府以及县级治所,其政治、军事、文化地位以及经贸发展的辐射作用不断强化,与武昌城共同演绎武汉城市发展史。汉阳城商贸兴旺,市场繁荣,四方宾客纷至沓来,汉阳城声名鹊起。唐代有“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的美誉,宋代则是“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城垣之外的街市不断发展,至清代,汉阳城北形成汉口镇,与汉阳城和武昌城共同构建三镇鼎立的大武汉。

1927年后,汉阳城墙拆除。直至今日,虽然汉阳城墙不存,但古城街巷布局依旧清晰可见:古城范围东抵滨江大道,西至南城巷、北城路,南北分别抵达拦江路、汉阳大道。城内以显正街为东西轴线,东端即朝宗门,西端即凤山门,府署原在今阳新路与显正街交汇处北部,南对阳新路与拦江路交汇处的南纪门。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汉阳城,人们不会忘记它,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将永载史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