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都城为什么要从南京迁到北京

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以后,因其长子早逝,皇位遂传于长子之子建文帝。建文帝的即位,使原来北方的诸藩王原为父守边变为为侄守边。这种关系的改变必然使彼此产生厉害的冲突与猜疑。结果,建文帝以削藩取消诸王兵权,以维护其皇位的稳定,却招来其叔燕王朱棣于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出兵南下,1402年占据南京,登皇帝位。

朱棣虽然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却深知北方中心的危险。因此,他1417年开始营建北京宫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改称北京为京师;但应天仍保留为南京,作为陪都。这样,朱棣不仅使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相结合,避免分离的弊病,同时,朱棣可以返回其原基地,使皇位更为安定,且免去在南京那种始终存在并影响朱棣的“夺位”阴影。

明以北京作为首都,虽然表面看,与元以北京作首都一样,但其出发点却完全不同。元是以北京作为控制中原广大地区的前沿基地,而明则是以其作抗击与防守蒙古高原上军事力量南下的基地。

从以后的形势来看,明由应天迁往北京对明王朝的巩固与延续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瓦刺强大起来时,英宗出征,在土木失败、被俘(1449年)。随后瓦刺兵至北京城f,在于谦率兵坚决迎战之下,击退强敌,保卫了北京。如若首都在应天,瓦刺越过长城,进兵至北京,明难以全力对敌,不易化险为夷。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无天子守边的气势,明很可能失去半壁江山,形成新一次的南北对峙。

明为防守北方强敌,在长城及前沿地带驻下大量军队。特别是北京长城内外,大量军队的驻守,使军粮供应更加依靠南方漕运。可以说,没有大运河补给线的支持,北京的明王朝防守力量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