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读书,请带他去温州商贸城
我一直有个想法,想在哪一天,带着我的学生们,到温州商贸城的劳务市场去看看,后来想一想,觉得目标太大,毕竟几百人浩浩荡荡太过于扎眼,于是我就建议他们自己去看。
看什么呢?
看看那些在路边待雇的工人们,是多么的不容易,看到一个来招工的人那种一拥而上的样子,就会知道一份工作,哪怕只是一个几小时的短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
我曾经看到一辆车刚停下,就围上了至少二十个人,说实话,这种场面我看着有些心酸。
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瞧不起劳动者的意思,半点也没有,相反,我对他们更多的是同情,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比我年龄大得多,我更愿意相信是那个时代使他们没有了读书求学上进的机会,绝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入不想读书的那类人里。
我之所以要让学生去看看,是想让他们知道,找一份工作有多难,年轻人如果不奋斗,后果有多可怕。
我们教育有个很大的难题,这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想办法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把成年人惨痛的教训告诉下一代,并让他们相信。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从来都是不惜自毁形象地讲述我求学时代的经历,告诉他们我曾经走过的弯路,我经历了什么,我又是如何走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其实挺感谢上苍,让我在成为一名老师之前,经历过那些弯弯绕绕,让我知道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坏老师,让我明白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
话说回来,自己的经历终究有限,讲得多了,学生也只能当成故事,反倒是现实中的很多事例,更有说服力。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江苏连云港一中学老师晚自习时带全班学生到教室走廊上,看对面工地师傅们加班加点辛苦工作。据老师介绍,当时室外大概零下3度,带学生看工人们劳作是想让学生们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引导他们体谅父母、好好学习。
不少网友点赞支持,觉得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错。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做法有歧视劳动者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那些加班的工人一样,成为社会的底层。
我觉得认为歧视劳动者的人,多少有点玻璃心。
不可否认,在工地干活儿就是太辛苦,也确实不是什么高端的工作。
同样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工作更辛苦,收入更低,生活的品质更差。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小视频,题目是《同样的动作,不同的人生》。
同样似乎都在用力,然而却完全是不一样的人生。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不少是这样那样的“*二代”,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需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赢得自己的生活的。
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我们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苦和痛隐藏起来,把最光鲜的一面留给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因而导致了全民“富二代”的情况出现。
实际上,让孩子知道生活本来的样子,让他体验一下烈日下的苦,感受一下肩膀上的痛,对他在学校的表现真的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我曾经跟学生讲过,如果有时光机,把十年以后的你的生活拉到现在的你面前,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继续荒废你的青春,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
张雪峰在一次演讲里说的一段话让人特别有感触。
他说,如果孩子不想读书,你就带他去四个地方,第一是汽车客运站,第二是火车站,第三是高铁站,第四是飞机场。
你在长途汽车站看看那些挤大巴车的人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抽什么烟,是什么样的素质。
然后再到火车站去看看,到高铁站看看,到机场看看。然后你就想,自己未来想成为哪一类人。
不得不说,张雪峰说的这段话,真的非常形象。
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往往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还是能够分出三六九等来。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会有摩托大军的报道,他们为了省下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钱,不惜千里走单骑,冒着严寒风雪,千里迢迢往家走,且不说危险性如何,光是这一路上风餐露宿,与乘坐高铁和飞机返乡的人,岂可同日而语。
当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影响我们做出这些选择的因素往往都指向了一个,那就是读书。
有一些杠精肯定要说有人不读书也能坐飞机和高铁,也肯定有人读了书依然是废物,这种杠精的言论我觉得不听也罢。
在挤大巴车的人流中,名校的博士不会太多,在高铁和飞机的座舱里,文盲也不会太多。
这肯定是事实。
读书苦,但较之于生活的苦,都是小事。不吃学校的苦,就得吃社会的苦,对于绝大读书人来说,都是如此。不过,当尝到社会的苦难时,再想回头,只怕为时已晚。
想起了那段曾经流传一时的话: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上你的任性;
不奋斗,你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
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虽然是鸡汤,但是我觉得很有营养,干了吧。